毫发无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毫发无遗”字面意思是“毫发”指的是极细微的东西,而“无遗”则意味着没有遗漏。整体上,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细节一丝不苟,没有任何遗漏,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全面的把握。
成语来源
“毫发无遗”出自《史记》,原文为“其所见者,毫发无遗。”这句话是形容观察细致入微,毫不遗漏。历史上,许多文人和历史学家在撰写作品时,都强调对细节的重视,认为这是一种严谨的态度。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对事物的仔细观察、细致分析和全面了解。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细腻情感或复杂的情节结构;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在演讲中,能强调对某一问题的全面研究和分析。
示例句子
- 这位科学家在研究课题时,毫发无遗地记录下每一个实验数据。
-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毫发无遗的检查,确保每个细节都没有错误。
-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对历史背景的再现毫发无遗,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一丝不苟:形容做事非常认真,丝毫不马虎。
-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或照顾非常细致周到。
-
反义成语:
- 草率从事:形容做事情不认真,马虎。
- 遗漏疏漏:指在工作或学*中出现的缺失和失误。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商业管理等领域,毫发无遗的态度同样重要,体现了严谨和专业的职业精神。
情感与联想
“毫发无遗”让我联想到一种严谨和责任感,它传达出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让我想起了在学*或工作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的道理。这种情感激励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使用“毫发无遗”来形容我对项目的审核过程。例如,在撰写论文时,我会仔细检查每一处引用和数据,确保它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飞,窗外的世界被白色的银装覆盖,仿佛一切都被“毫发无遗”地雕琢,无论是树枝上的冰霜,还是路上的足迹,都显得那么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冬天的秘密。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leave no stone unturned”,意指在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时,做到彻底、全面。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全面的追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毫发无遗”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生活和工作中细节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它提醒我在学*和表达中,关注细节,追求完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来源:臣当修撰之时,史官沈传师等采事得于传闻,诠次不精,致有差误,圣明所鉴,毫发无遗。
来源:-- 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
引证: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曰:‘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汉书·张良传》:“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公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故争相倾以待士。”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伯与虢叔谋纳王,王入于王城,杀王子带。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使孔达如郑,郑伯与之盟。郑伯归,遂城之。冬,晋侯围原,原降,晋侯以原降告于诸侯,诸侯皆贺。晋侯曰:‘寡人闻之,天子不求备于一人,故能成其大。原之降也,非晋之力也,天也。’遂归。”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而东,至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毫发无遗成语接龙
毫发无遗字义分解
遗
1.给予;馈赠。
2.送交;交付。
3.输送。
4.加给。
1.(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同本义。
3.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4.遗弃;舍弃。
5.不自主地排泄。
6.残存。留下。
毫
1.(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2.同本义。
3.毛笔的头部;毛笔。
4.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
5.单位名。
6.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无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发
1.(形声。本义: 放箭)。
2.同本义。
3.出发;上路。
4.打开;开启。
5.征发;征调。
6.发生;发出。
1.头发,人头上的毛 ?。
2.草木。
3.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
1.崩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