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翁扪籥的意思
盲翁扪籥 成语分析
基本定义
“盲翁扪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失明的老人用手去摸索门的钥匙。这个成语隐喻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是片面的,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常常是在无意中摸索而无法真正把握。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物》中,文中提到一个盲人试图摸索一个东西,但由于看不见,因此只能凭借触觉去感知。这个故事旨在揭示人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往往只能通过片面的体验去理解,而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的全貌。
使用场景
“盲翁扪籥”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 文学作品:可以用来描写人物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描绘那些在特定领域内缺乏全面理解的人物时。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有人仅凭个人经验或片面的信息做出结论,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对方。
- 演讲:在阐述复杂问题或现象时,可以引用该成语来说明某种观点的片面性。
示例句子
- 在谈到社会问题时,他的观点就像是“盲翁扪籥”,只看到了表面,没有深入研究根本原因。
- 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不能仅仅依赖一两个指标,很多人都是“盲翁扪籥”,缺乏全面视角。
- 这位科学家在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盲翁扪籥”的境地。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片面之词”:指只从某个方面看问题,缺乏全面性。
- “摸不着头脑”:形容对事物或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
-
反义成语:
- “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非常清楚,了解得很全面。
-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非常清楚明白,没有任何疑惑。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与全面的视野被高度重视。因此,“盲翁扪籥”不仅反映了个人理解的局限性,还可以引申为对整体思维和深度思考的强调。在现代社会,信息繁杂,许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片面理解的误区,因此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情感与联想
“盲翁扪籥”给人一种失落和无助感。它引发的联想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思,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与朋友讨论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他只是根据一篇文章的观点发表看法,显得非常片面。这时我想到了“盲翁扪籥”,于是提醒他要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中,可以用这个成语描绘一个失去方向感的旅行者,写成以下诗句:
盲翁扪籥夜未央,
路途茫茫心自伤。
只因片面难寻盼,
何必执念独徬徨。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盲翁扪籥”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see only part of the picture”,强调了对事物的片面理解。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对认知局限性的反思,但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盲翁扪籥”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们在思考时要避免片面,还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全面的知识与理解。
来源: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来源:-- 宋·苏轼《日喻》
引证: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盲翁扪籥,以为有声,不知其无声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盲翁扪籥,以为有声,不知其无声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盲翁扪籥,以为有声,不知其无声也。’”
《淮南子·说山训》:“盲者行于道,人谓之曰:‘前有陷井。’盲者曰:‘吾不知也。’遂坠焉。”
《庄子·外物》:“盲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故事:古时一个天生瞎子问人太阳是什么样的,人家说太阳像铜盘,瞎子回家发现铜盘是可以敲响的,就把敲钟的声音误以为是太阳,人家告诉他太阳不发声而像蜡烛一样有热量,他回家把蜡烛当成了太阳。一天他发现乐器籥跟蜡烛很像,也以为是太阳
例句:~但取似,叶公好龙固为名。
盲翁扪籥成语接龙
盲翁扪籥字义分解
翁
1.(形声。从羽,公声。本义:鸟颈毛)。
2.同本义。
3.假借为“公”。父亲。
4.泛称男性老人。
5.腾涌。
籥
1.假借为“龠”。古管乐器。
2.鼓风吹火的竹器。
3.锁钥。
盲
1.(形声。从目,亡声。本义:眼睛失明)。
2.同本义。
3.昏暗。
4.迅疾。
5.使失明。
6.看望。
扪
1.(形声。从手,门声。本义:执持)。
2.同本义。
3.抚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