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ochúnshé

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的意思

基本定义

“摇唇鼓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它形容人用嘴巴不停地说话,尤其是指说一些无关紧要或是危言耸听的话。基本含义上,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喋喋不休、喜欢长篇大论的人,或是指说话不负责任、缺乏实际内容的言辞。

成语来源

“摇唇鼓舌”出自于《汉书·王莽传》,原文提到一些人因言辞浮夸而引起众人的注意。这个成语表达了对那些口才出众但内容空泛的人的一种讽刺或批评。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言论文化、辩论风气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言辞和实际内容之间关系的思考。

使用场景

“摇唇鼓舌”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在文学中,作家可能用它来描绘某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的政客。在日常对话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或同事的言语行为,尤其是在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用它来批评对手的空洞言辞。

示例句子

  1. 他总是摇唇鼓舌,讲一些毫无意义的废话,真让人受不了。
  2. 在这个会议上,大家只听到了摇唇鼓舌的发言,没有实质性的建议。
  3. 这个政治家的演讲虽然声势浩大,但不过是摇唇鼓舌,缺乏真凭实据。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利而滔滔不绝,强调说话的流畅性。
  • 喋喋不休:形容说话不停,强调说话的频率。

反义成语:

  • 言简意赅:形容言辞简洁而意思明确,强调说话的效率与内容。
  • 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反映言辞的分量。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口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许多文人和政治家都以辩论和演说能力见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言辞的看法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言辞的真诚和实质内容。因此,“摇唇鼓舌”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其适用性,尤其在对待政治、媒体等领域的言论时,提醒人们警惕空洞的言辞。

情感与联想

听到“摇唇鼓舌”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会议上发言却没有实际内容的人。它传达了一种无奈和厌倦的情感,提醒我在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

个人应用

在我参加的一个团队会议上,有一位同事总是摇唇鼓舌,讲述他的一些想法,但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建议。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沟通不仅仅在于说得多,而更在于说得有深度和针对性。

创造性使用

在清晨的阳光下,咖啡馆中,几位顾客正在摇唇鼓舌,讨论着昨晚的比赛。热烈的讨论声中,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旁边静静坐着的画家,他的画布上,描绘的却是一个宁静的世界。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摇唇鼓舌”相似的表达有“talking a lot without saying much”,这同样形容那些口才流利但内容空洞的人。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也存在类似的表达,反映人们对言辞与内容之间关系的普遍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摇唇鼓舌”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力量与责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追求真实和有深度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要时刻关注言辞的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

来源: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来源:-- 《庄子·盗跖》

引证

《宋史·王钦若传》:“摇唇鼓舌,以惑圣听。”

《旧唐书·李义府传》:“摇唇鼓舌,变乱是非。”

《晋书·熊远传》:“摇唇鼓舌,擅行喜怒。”

《后汉书·宦者传论》:“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摇唇鼓舌,欲以倾赵。”

例句我正在这里指授进兵的方略,胆敢~,煽惑军心!

摇唇鼓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gǔ), 鼓部,共13画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同本义。

3.鼓面。

4.指鼓声。

5.钟磬被敲击之处。

6.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读音(shé), 舌部,共6画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读音(yáo), 扌部,共13画

1.(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2.同本义。

3.动摇。

4.疾。

读音(chún), 口部,共10画

1.(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2.同本义。

3.边缘。

摇唇鼓舌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摇唇鼓舌的意思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摇唇鼓舌口含毒,变成美女同驾舟,打一生肖

摇唇鼓舌的拼音

狺狺狂吠,摇唇鼓舌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偏义复词

摇唇鼓舌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摇唇鼓舌游四方,沾花惹草处处穿是什么生肖

摇唇鼓舌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