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迷五色的意思
目迷五色
基本定义
成语“目迷五色”字面意思是“眼睛被五色的事物迷住”。它用来形容因为色彩鲜艳或复杂的事物而使人眼花缭乱,无法专注。引申义上,它可以用来指因过多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或是受到外表的吸引而无法判断事物的真实本质。
成语来源
“目迷五色”出自《庄子·齐物论》,文中描述了五种颜色的美丽和繁多,传达了对美的向往与迷惑。这一成语强调了外在事物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时,容易使人产生迷惑。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描绘自然景物的美丽,或是形容人物被美色所迷惑。
- 日常对话:在现代生活中,可以用来描述因过多选择而感到困惑的情境,比如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
- 演讲:在演讲中,可以用来警示听众,不要被花哨的事物所迷惑,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判断。
示例句子
- 走进那家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目迷五色,根本不知道该选哪一件。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目迷五色,无法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
- 她的舞姿美丽动人,令观众目迷五色,沉醉在她的表演中。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眼花缭乱、五光十色。这些成语都表达了因色彩或事物过于丰富而导致的迷惑与无从选择。
- 反义成语:心明眼亮、明辨是非。它们强调的是清晰的判断和理智的思考,与“目迷五色”的状态形成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色彩常常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幸福,黑色象征权力等。成语“目迷五色”反映了对美的追求与警惕,提醒人们在美丽的外表背后要保持理智。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面对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的影响时,更需要警惕“目迷五色”的现象,以免被表象所迷惑。
情感与联想
“目迷五色”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面对复杂选择时的无助与迷茫。它传达了一种对美的渴望,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
个人应用
在我购买电子产品时,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功能和设计所吸引,有时候会因为“目迷五色”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通过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在做决定时,先理清自己的需求,避免被外表所迷惑。
创造性使用
在我的小诗中,我尝试融入“目迷五色”:
繁花似锦春日长,
目迷五色醉芳香。
心中明月照前路,
不为浮华迷方向。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dazzled by the colors”的表达,虽然两者都传达了被色彩迷惑的含义,但“目迷五色”更强调文化背景中的哲学思考与内省。在不同文化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人们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目迷五色”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描绘了色彩的美丽,更深层次地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理智与清醒。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提醒我们要关注事物的本质而非表象。
来源:五色令人目盲。
来源:-- 《老子》
引证:
《文心雕龙·体性》:“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瞥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皇华》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范晔之奏孔熙先,语皆疏拙,颜延之弹王僧达,辞致清婉:僧达答延之,文过其分。斯皆轻敏之伦,未能深识。嵇康《琴赋》云:‘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若排人美辞,摈才英气,虽复轻敏,岂足称哉!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文选·陆机<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或托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固声高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古。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庄子·逍遥游》:“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目迷五色,耳听八音,口尝百味,心游万仞。”
例句:慎卿先生此一番评骘,可云至公至明;只怕立朝之后,做主考房官,又要~,奈何?
目迷五色成语接龙
目迷五色字义分解
迷
1.(形声。从辵(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2.同本义。
3.迷惑,使…辨不清。
4.迷恋。
5.昏迷。
色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目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3.目光;眼力。
4.孔眼。
5.首领;头目。
6.名目,数目;行列。
五
1.(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2.四加一的和。
3.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4.偶;相类。
5.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6.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