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岂知鸿鹄之志的意思
鸿鹄:指天鹅。燕子与麻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平凡的人不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引证: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曰:‘吾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今观天下之势,非有大志者不能定也。’”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吾当以此自勉。’”
《晋书·王导传》:“导谓元帝曰:‘今海内未定,四方多事,宜以宽和为政,不可急功近利。燕雀岂知鸿鹄之志,愿陛下深思之。’”
《后汉书·马援传》:“援谓隗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岂知天下之大,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例句:肉眼愚民,不识高贤,正所谓~,无足怪也。
燕雀岂知鸿鹄之志成语接龙
燕雀岂知鸿鹄之志字义分解
鹄
1. 目标,目的。
1. 鸟名。鹤科各种禽类的泛称。
1. (形声。从鸟,告声。本义: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
2. 同本义。
3.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附近。
4. 治理象牙。
5. 大。
鸿
1. (形声。从鸟,江声。本义:大雁)。
2. 同本义 。雁属中类似天鹅的大型种类旧时的泛称。
3. 鹄。即天鹅。
4. 洪水
5. 即豆雁 。一种带褐色的欧亚普通雁(Anser fabalis),嘴有一豆形斑。
6. 大。
雀
1. (会意。从小隹。“隹”是短尾鸟的泛称,上加三点表示小。本义:麻雀)。
2. 同本义。
3. 泛指小鸟,鸟。
1. 即‘雀斑’
1. [方言]用于“家雀儿”(jiāqiǎor)、“雀盲眼”(qiǎomángyǎn)。
知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3. 又。
4. 懂得,了解,理会。
5. 又。
6. 主持;管理。
燕
1. 古国名。
2. 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3. 周代诸侯国名。姞姓;开国君主伯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4. 五代初,刘守光据幽州(今河北省北部)所建国。
5. 河北省的别称 。周时为北燕旧地。也指河北省北部。
6. 山名,燕山 ,在河北省和北京市。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燕子形。小篆字形。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燕子)。
2. 同本义。
3. 白颈鸦。
4. 假借为“安”。安逸;安乐。
5. 亵渎;轻慢。
6. 宴饮;宴请。
志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3. 心情。
4. 神志。
5. 旗帜。
6. 皮肤上生的班痕
岂
1. (kai)。安乐。
2. (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3.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4. 相当于“难道”,“怎么”。
5. 其。
6.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之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