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之官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喉舌之官”字面意思是“喉舌”指的是说话的工具或代言人,而“官”通常指的是官员或管理者。整体来看,这个成语指的是替他人发声的人,尤其是在政治或权力结构中充当代言人的角色。其基本含义是指那些通过言辞传达上级意图或立场的人。
成语来源
“喉舌”这一词汇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文化中,表示那些在权力中心附近,负责传达信息和意图的人。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和统治者都依赖喉舌来影响公众舆论和社会风气。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反映了权力与言论之间的关系。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在政治、媒体、社会评论等领域。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会用“喉舌之官”来描述某个角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他人发声的中介角色,比如新闻评论员或政治发言人。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会提到“喉舌之官”来强调某些人如何影响公众看法。
示例句子
- 他在公司里充当着喉舌之官,负责传达董事会的决策。
- 媒体的喉舌之官们在这场选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作为政府的喉舌之官,这位发言人不得不捍卫一些有争议的政策。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代言人”:指代替他人发声的人,常用于商业或政治语境中。
- “发言人”:指在某个组织或团体中代表其发言的人。
反义成语:
- “闭口不言”:指不发表意见或不发声,与“喉舌之官”形成鲜明对比。
- “无声无息”:指没有声音或消息,形容缺乏信息传达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的历史和文化中,权力与言论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主题。喉舌之官的角色往往被视为权力的延伸,反映了一个社会对**和媒体独立性的看法。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喉舌之官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的快速传播使得这一角色不仅限于传统的政治和媒体。
情感与联想
“喉舌之官”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权力的操控和信息的传播。在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声者往往也承载着责任和道德的重压。它提醒我在表达和传播信息时要谨慎,并考虑到信息的影响力。
个人应用
在我参与的某次校园活动中,我担任了组织者,负责向同学们传达活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喉舌之官”的角色,意识到如何通过准确的信息传达来影响活动的参与度。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权力的喉舌之官口中,
真理的声音被抹去,
而我,愿做那静默的旁观者,
在历史的河流中,寻找真实的涟漪。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outhpiece”,也指代言人或发言人。这些术语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权力与言论关系的关注,显示出人类社会对信息传播的普遍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喉舌之官”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复杂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言论的力量和责任。
来源: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
来源:-- 《诗经·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后汉书·左雄传》
引证:
《后汉书·陈蕃传》:“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璆字孟玉,临济人,有美名。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驳之曰:‘昔高祖创业,万邦息肩,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岂烦一切之诏,以长请属之路乎!’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曰:‘臣闻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而闻追录河南尹邓万世父遵之微功,更爵尚书令黄儁先人之绝封,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至乃一门之内,侯者数人,故纬象失度,阴阳谬序,稼用不成,民用不康。臣知封事已行,言之无及,诚欲陛下从是而止。又比年收敛,十伤五六,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鄙谚言‘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是以倾宫嫁而天下化,楚女悲而西宫灾。且聚而不御,必生忧悲之感,以致并隔水旱之困。夫狱以禁止奸违,官以称才理物。若法亏于平,官失其人,则王道有缺。而令天下之论,皆谓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夫不有臭秽,则苍蝇不飞。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岂不幸甚!’帝颇纳其言,为出宫女五百余人,但遂封儁为都乡侯,万世为南乡侯。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臣不如太常胡广。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蕃性狷介,尝慕汲黯之为人,与黄琬、陈蕃、李膺、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等为友。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乃立窦后。及后临朝,故委用于蕃。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及其支类,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自以既从人望而德于太后,必谓其志可申,乃先上疏曰:‘臣闻言不直而行不正,则为欺乎天而负乎人。危言极意,则群凶侧目,终无
《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名儒,有师傅旧恩,天子任之,多所贡荐,被病久,帝驿马召郡邸狱,治大将军史高、许史子弟罪,卒为史高所排,遂不复用。望之子育,复为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郡太守,以疾免。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太子太傅,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辄依经义以对,多所匡益。后以事与大将军史高、许史子弟忤,遂为所陷,下狱,自杀。”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为政,以叔孙豹为喉舌之官。”
喉舌之官成语接龙
喉舌之官字义分解
舌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官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2.同本义。
3.官府(政府机关)。
4.房舍,馆舍。
5.器官。
6.官职,职位。
喉
1.喉头。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