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以辞色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假以辞色”字面意思是“假借言辞和面色”。基本含义是指用言辞和表情来掩饰真实的意图或感情,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以表面上的善意或友好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具有一定的负面含义。
成语来源
“假以辞色”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在这个典故中,王允为了消除吕布对他的警觉,假装对吕布非常器重,用言辞和面色来安抚他。因此,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权谋、策略有关,反映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使用场景
“假以辞色”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评论和现代职场对话中,尤其在讨论政治、职场斗争或人际关系时。例如,在描述某位领导者对下属的态度时,可以使用该成语来强调其表面友好,实则另有用意。
示例句子
- 他对我假以辞色,表面上关心我的工作,实际上却在暗中打压我。
- 在这个复杂的职场环境里,许多人都学会了假以辞色,掩饰内心的真实情感。
- 他的笑容总是那么温暖,但我知道他总是假以辞色,心里另有打算。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口是心非:表面上说的与内心真实想法相反,强调言辞与心意的不一致。
- 虚情假意:形容表面上热情友好,实际上内心并不真心。
反义成语:
- 真心实意:形容真诚、没有虚假,强调内心与言辞的一致性。
- 开诚相见:指以诚恳的态度相待,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政治斗争和权谋斗争盛行,很多成语都反映了这种社会背景。现代社会中,虽然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依然存在,但人们对真诚和透明的价值观越来越重视。因此,“假以辞色”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也提醒人们警惕表面的友好,寻求真实的人际关系。
情感与联想
“假以辞色”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它提醒我在与他人互动时要警惕那些表面友好却可能暗藏阴谋的人。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真诚与透明。
个人应用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遇到一位同事,她总是表现出关心和支持,但背后却在与其他同事散布谣言,企图削弱我的工作表现。通过这次经历,我体会到“假以辞色”的深刻含义,学会了在职场中保持警觉。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短篇故事中,可以用“假以辞色”来描绘一个角色,他在外表上对朋友和蔼可亲,实则暗中设下圈套,意图夺取朋友的成功。这样的情节可以突出人性复杂和权谋的主题。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two-faced”来表达类似的含义,指一个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却有另一种态度。这显示了不同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共同关注,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假以辞色”这个成语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表面现象与真实意图之间的差异。这种理解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真诚与信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交流中,我将更加小心谨慎,避免被“假以辞色”所迷惑。
来源: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来源:-- 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书》:“彼亦知世间有所谓人品者,门下岂亦以此假之辞色哉?”明·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假以辞色,使周瑜为之用。”
《后汉书·袁绍传》:“绍假以辞色,使曹操为之谋。”
《汉书·王莽传上》:“莽假以辞色,使天下莫敢言。”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假以辞色,使虞卿说赵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假以辞色,使公子归生如楚。”
例句:叫他传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我们在旁边~,逐细盘问他,怕问不出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
假以辞色成语接龙
假以辞色字义分解
辞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色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假
1.(形声。从人,叚(jiǎ)声。“叚”亦兼表字义。本义:不是真的)。
2.同本义(跟“真”相反)。
3.代理,非正式。
4.借。兼指借出和借入。
5.租赁;雇佣。
6.凭借。
1.休假。
1.远。
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