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口识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爱口识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欢说话而缺乏羞耻心”。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热衷于言辞而不顾及场合或他人感受的人,往往带有贬义,指责其缺乏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感。
成语来源
“爱口识羞”出自《庄子》,在《庄子·外物》中有相关记载。庄子通过对话描绘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爱说话、喜欢表达自己,却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辞,给人以不良影响的现象。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人对言辞和羞耻心的重要看法。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爱口识羞”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意发表观点的人。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批评某些人说话不顾场合、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例如,在一场正式的会议中,有人不适当地发表个人见解,可以说他“真是爱口识羞”。在演讲中,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引导听众关注言辞的分寸。
示例句子
- “在这个庄重的场合,他却爱口识羞,随意发表个人见解,让人感到很不适。”
- “大家都在认真讨论问题,偏偏她那爱口识羞的性格让气氛变得尴尬。”
- “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能爱口识羞,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口无遮拦、信口开河。这些成语都表达了说话不加思考、缺乏节制的意思。
- 反义成语:沉默寡言、谨言慎行。这些成语则强调说话时的谨慎和克制。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辞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工具,恰当的表达不仅能够传达思想,也会影响他人的感受。因此,“爱口识羞”反映了对言语行为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爱口识羞的现象愈发明显,人们在公共平台上常常不顾他人感受,随意发言,这使得这个成语在今天依然适用。
情感与联想
“爱口识羞”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社交场合中喧闹的人,有时会让我感到厌烦与无奈。它提醒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保持自己的言辞分寸。
个人应用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发现有个人在谈论敏感话题时,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情绪,结果导致场面变得非常尴尬。这时,我想到了“爱口识羞”这个成语,并在事后与朋友讨论时提到,希望大家在交流时能够更加注意对方的感受。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爱口识羞”融入其中:
聚会欢声笑语间,
一人喧哗似潮涌。
爱口识羞无忌惮,
友谊难得却伤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与“爱口识羞”相近的表达是“talking out of turn”,指在不合适的时机说话。同样强调了场合和言辞的适当性。这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言语行为的共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爱口识羞”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言辞的重要性以及在交流中保持适度的必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自身言辞的影响。
来源: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的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来源:--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
引证:
《聊斋志异·阿绣》:“阿绣听了,笑道:‘你这人真是爱口识羞,说了半日,还不曾说出个所以然来。’”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苏东坡听了,笑道:‘你这人真是爱口识羞,说了半日,还不曾说出个所以然来。’”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花魁娘子听了,笑道:‘你这人真是爱口识羞,说了半日,还不曾说出个所以然来。’”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妇人听了,也不恼,只笑道:‘你这人真是爱口识羞,说了半日,还不曾说出个所以然来。’”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拉着宝钗笑道:‘我只当是你爱口识羞,原来你也这么着。’”
爱口识羞成语接龙
爱口识羞字义分解
识
1.(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同本义。
3.认识。
4.赏识。
5.感觉;识别;辨别。
6.见识;知识。
1.旗帜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3.标记。
4.加上标记
5.记住。
羞
1.(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2.同本义。
3.推荐;进用。
4.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5.因惭愧而难为情。
6.嘲弄;侮辱。
爱
1.(形声。从心,旡(jì)声。本义:亲爱;喜爱)。
2.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3.男女间有情。
4.喜好。
5.爱护。
6.爱惜,珍惜。
口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