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蜂剔蝎的意思
基本定义
“撩蜂剔蝎”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挑逗蜜蜂,剔除蝎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一些危险或冒险的事情,特别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寻求刺激。它常常带有警示的意味,暗示这样做可能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或危险。
成语来源
“撩蜂剔蝎”这个成语的具体历史背景较为模糊,但从字面上来看,“撩蜂”指的是用手去挑逗蜜蜂,而“剔蝎”则是指把蝎子挑出来。蜜蜂和蝎子都是具有攻击性的生物,挑逗它们无疑是极具风险的行为。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轻率行为的警示,强调了不顾后果的冒险精神。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撩蜂剔蝎”可以用来描绘一些轻率的角色,或者用作对某种冒险行为的批评。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警告他人不要轻举妄动,或者形容某种冲动的行为。例如,在谈论一个人冒险去做一件危险的事情时,可以说:“他真是撩蜂剔蝎,明明知道会有危险却还是去尝试。”
示例句子
- 他总是喜欢撩蜂剔蝎,明明知道赌博有风险,却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去赌。
- 在这个危险的行业里,撩蜂剔蝎并不是明智之举,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 她的行为真是撩蜂剔蝎,竟敢在这么复杂的局势中插手。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冒险行事、轻举妄动
-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类似的冒险精神或轻率行为。
- 反义成语:稳扎稳打、循规蹈矩
- 这些成语强调的是小心谨慎和遵循规则的做法,与“撩蜂剔蝎”的冒险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道德教训。“撩蜂剔蝎”提醒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应保持警惕,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谨慎与理性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高风险选择时,提醒人们三思而后行。
情感与联想
“撩蜂剔蝎”给人一种紧张和刺激的感觉,可能会联想到那些追求刺激的人,或者是那些不顾后果的冒险者。这种情感反应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冒险的双刃剑特性——它既可能带来成功和快乐,也可能带来危险和后悔。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我参加了一次极限**,虽然一开始我感觉很兴奋,但后来意识到这个活动的危险性很高,心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撩蜂剔蝎”这个成语。通过这一经历,我学会了在追求刺激时要保持理智和警惕。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撩蜂剔蝎”:
风中舞动的影子,
如同撩蜂剔蝎的心,
追逐那一瞬的狂欢,
却不知身后暗藏的危机。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冒险与危险的深刻思考。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laying with fire”,意为“玩火”。这个表达也传达了冒险和潜在危险的含义。在不同文化中,虽然用词不同,但对于冒险行为的警示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撩蜂剔蝎”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某种行为的描述,更是对生活中风险与选择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局面。
引证: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刘官人道:‘你这小厮,不知高低,撩蜂剔蝎,惹得那恶人发作,连我也怪将起来。’”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富家子道:‘你这厮恁般大胆,撩蜂剔蝎,敢来搅乱我的场子!’”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房德道:‘恩相不知,这李勉与小人曾同窗读书,交契甚厚。他见小人时运未济,劝我不要撩蜂剔蝎,安心守分。’”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道:‘你们这些蠢汉,如何省得我志气!休得撩蜂剔蝎,惹我性起,教你众人个个受伤!’”
《水浒传》第十七回:“何涛道:‘好汉!休说这话!我不是怕你;只为梁山泊吴用那厮,诡计多端,故把言语来稳住我。我岂惧你!只是不曾与你交手,未知虚实,不敢轻易撩蜂剔蝎。’”
例句:却怕他没人做主,恶了西门庆,却不是去~。
撩蜂剔蝎字义分解
蝎
1.毒虫名。也称“钳蝎”。节肢动物门,蜘蛛纲,蜘蛛亚纲,蝎目。
蜂
1.(形声。从虫,夆(fēng)声。本义:蜂,一种昆虫。有蜜蜂、胡蜂、细腰蜂等。特指“蜜蜂”)。
2.同本义。
3.比喻众多成群。
4.兵器的尖端。引申为锐势,势头。
撩
1.(形声。从手,尞(liáo)声。本义:整理)。
2.同本义。
3.挑,拨。
4.引申为挑逗,招引,逗引。
5.又。
1.
1.放,丢。
1.揭起,向上掀起
2.用手舀水浇洒
剔
1.(形声。从刀,易声。本义:分解骨肉,把肉刮下)。
2.同本义。
3.挑;拔。
4.用喙或舌舔整理 。
5.剪削。
6.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