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淳俗厚的意思
基本定义:
“民淳俗厚”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人民淳朴,风俗厚重”。其中“民”指的是人民,“淳”意味着纯朴、真诚,“俗”指的是风俗、惯,“厚”则有丰厚、深厚之意。整体而言,该成语形容一个地方的人民性情淳朴,风俗惯良好,社会风气正派。
成语来源:
“民淳俗厚”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故国之民,淳而厚”。这部经典著作探讨了理想社会的构建,强调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下,强调民风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
使用场景:
“民淳俗厚”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描写乡村或小镇的和谐美好,强调地方风俗的淳朴。
- 日常对话:形容某个地方的人们待人真诚,风气良好。
- 演讲:在讨论社会道德、乡村振兴等话题时,强调良好的民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在这片土地上,人民民淳俗厚,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 这种民淳俗厚的风俗,使得小镇在外来文化冲击中依然保持了独特的魅力。
- 政府希望通过培养民淳俗厚的精神,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风清气正”:形容社会风气良好,政治清明。
- “和气生财”:指和善的风俗能带来财富和繁荣。
-
反义成语:
- “民风败坏”:形容社会风气不良,人民素质下降。
- “众口铄金”:形容谣言和恶言可以影响大众,造成社会的动荡。
文化与社会背景:
“民淳俗厚”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谐与道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社会责任、社区建设和传统文化保护的背景下。它促使人们关注民风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情感与联想:
听到“民淳俗厚”这个成语,我会联想到温暖、和谐的社区氛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与友爱。这种情感反应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亲情、友情以及社区的支持。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的地方,一些小区的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大家互相关心、团结合作,正可以用“民淳俗厚”来形容这种美好的现象。每次社区活动,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友好的人际关系。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镇的故事中: “在这个民淳俗厚的小镇上,阳光洒在每个角落,孩子们在街道上欢笑,老人们在树下聊天。这里的人们用真诚和善良编织着生活的每一天。”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表达,例如英语中的“community spirit”,强调社区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但“民淳俗厚”更强调的是道德和风俗的纯朴,体现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民淳俗厚”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风气与道德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周围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个成语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社会的视角。
来源: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者,必张氏之化也欤。
来源:-- 明·宋濂《敦睦堂记》
引证: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初,真宗时,天下乂安,民淳俗厚,上下和睦。”
《清史稿·食货志一》:“清初,民淳俗厚,赋税均平,府库充盈。”
《明史·循吏传序》:“明太祖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府州县吏来朝,陛辞,谕曰:‘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朘人以肥己,尔等戒之。’洪武五年,下诏有司考课,首学校、农桑诸实政。云南布政司右参政郝彬言:‘钱谷多在司府,请令有司自征。’帝曰:‘布政使亲民,宜省徭役,薄赋敛,以遂其生。’于是有司务崇宽厚,民淳俗厚,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宋史·食货志上六》:“自唐室不竞,戎狄内侵,杂用胡法,民淳俗厚,日以雕弊。”
《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阸。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无类。’
民淳俗厚成语接龙
民淳俗厚字义分解
淳
1.(形声。(zhūn)本义:浇灌)。
2.敦厚;质朴;朴实。
3.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
4.味咸的。
5.纯粹。
6.姓。
民
厚
1.(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2.同本义。
3.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距离大的。 与“薄”相对。
4.大。
5.丰厚。
6.重;多。
俗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