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njié

尽节死敌

拼音jìnjié

繁体盡節死敵

用法"作谓语;指为国捐躯"

尽节死敌的意思

基本定义

“尽节死敌”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尽自己的力量和忠诚去对抗敌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面对敌人时,竭尽全力地抵抗,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和勇气,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成语来源

“尽节死敌”的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和忠诚的故事,尤其是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忠臣和义士为国捐躯的事迹。在古代,忠诚和勇敢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这种精神在许多历史典故中都能找到体现。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出处标示该成语的起源,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古代的忠臣故事和战斗精神密切相关。

使用场景

该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在危机时刻,尤其是战争或重大冲突中,表现出极大忠诚和勇气的情境。它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古装小说、史诗、戏曲等,也可用于日常对话中,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敌对势力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演讲中,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或团队合作的主题时,也常常提及此成语。

示例句子

  1. 在这场战争中,士兵们尽节死敌,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
  2. 他对国家的忠诚让他在危难时刻尽节死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3. 许多历史英雄都以尽节死敌的精神激励后人,成为了民族的骄傲。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赴汤蹈火:形容不怕艰险,勇于牺牲。
  • 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反义成语

  • 见风使舵:形容随意改变自己的立场,缺乏忠诚和勇气。
  • 投降求饶:意味着屈服于敌人,不愿抵抗。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勇气被广泛赞颂,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都强调了这种精神。现代社会中,尽节死敌的精神可以延伸到对事业、团队的忠诚,以及在面对各种压力时的坚持和勇气。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许多英勇牺牲的英雄人物,常常带有一种悲壮的情感。在生活中,它也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韧,体现出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

个人应用

在我的一次团队项目中,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分歧,我们团队成员都表现出尽节死敌的精神,大家齐心协力,最终克服了困难,完成了项目目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和忠诚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或许可以写出如下几句: “战鼓声声震天地,尽节死敌心无悔;身披铠甲赴前线,誓言与君共此生。”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比如“to fight to the death”或“to stand firm against the enemy”。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忠诚与勇气,虽然在文化背景和具体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尽节死敌”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前生活中勇气和忠诚的呼唤。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与情感。

来源:入则务本疾作,以实仓廪;出则尽节死敌,以安社稷。

来源:-- 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

引证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武力过人。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辽击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左右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使出,诸君勿言,吾将试之。’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从攻尚于邺,尚坚守不下。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封都亭侯。从征袁尚于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后汉书·耿弇传》:“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从弟伋共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为朔调连率。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及汉兵起,弇从世祖,破王郎,拜为大将军,封好畤侯。弇为人有谋略,在军中,常为谋主,世祖每幸其营,辄顾盼左右曰:‘耿将军真吾之萧何也。’及即位,拜为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弇从征伐,未尝丧败,数与诸将共攻贼,每先登陷阵,所向皆破,诸将皆服其勇。及天下已定,弇上书乞骸骨,帝不许,复拜为骠骑大将军,封好畤侯。弇在朝,朝廷每有大事,辄与议之,多所匡益。及薨,谥曰愍侯。”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莽遂战死,尽节死敌。”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尽节死敌,忠也。”

尽节死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é,jiē), 艹部,共5画

1.——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1.(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3.骨节,节骨眼,关键。

4.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5.气节;节操。

6.节令,节气。

读音(sǐ), 歹部,共6画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同本义。

3.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4.穷,尽。

5.拼死,拼命。

6.死板,不灵活。

读音(dí), 攵部,共10画

1.(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2.同本义。

3.抵抗;抵挡。

4.攻击。

5.仇敌;敌人。

读音(jìn,jǐn), 尸部,共6画

1.(尽为“儘”和“盡”的简化字)。

2.任凭,纵使。

1.(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2.竭;完;没有了。

3.达到极限。

4.死。

5.努力完成。

6.追问。

尽节死敌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尽敌而返,敌可尽乎

尽敌为上

尽忠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