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笔弄舌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摇笔弄舌”字面意思是“摇动笔杆,摆弄舌头”。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用手中的笔进行书写或绘画,同时嘴巴不停地说话,强调了言语和书写的活动。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善于表达,口才出众,尤其是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上都很活跃。
成语来源:
“摇笔弄舌”出自清代小说《红楼梦》。在书中,贾宝玉被形容为一个喜欢吟诗作对、口才极佳的人,常常摇笔写字,同时又能口若悬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描绘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风范,强调了文学创作与口才的结合。
使用场景:
“摇笔弄舌”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 文学作品:常用以形容作家或诗人的才华横溢。
- 日常对话:可以形容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强,通常在讨论或辩论中表现突出。
- 演讲:形容演讲者能够巧妙运用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
示例句子:
- 他在辩论会上摇笔弄舌,轻松将对方的观点逐一击破。
- 这位作家不仅擅长摇笔弄舌,而且在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 她在课堂上摇笔弄舌,将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生动有趣。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口才了得”: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好。
- “文思泉涌”:形容写作时思路非常活跃,灵感不断。
-
反义成语:
- “沉默寡言”:形容一个人话很少,性格内向。
- “言之无物”:指说话内容空洞,没有实质意义。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古代,文人往往被视为社会的精英,能够“摇笔弄舌”则意味着他们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职业领域,如教育、媒体和公共演讲等。
情感与联想:
“摇笔弄舌”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欣赏与敬佩。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和演说家,能够用语言的魅力打动人心。这种能力在沟通中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个人应用: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的同学运用“摇笔弄舌”的能力,流利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一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是多么重要。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
笔尖轻舞飞扬,摇笔弄舌吟风。
言语如水奔流,情思随云飘动。
这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描绘了一个自由表达的艺术家形象。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gift of gab”可以与“摇笔弄舌”相提并论,意指一个人有很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语言的魅力和沟通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摇笔弄舌”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语言表达的艺术和技巧。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激励我提高自己的口才和书写能力,努力成为一个能够有效沟通的人。
引证: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少有俊才,摇笔弄舌,名动公卿。”
《宋史·文苑传六》:“刘几少好学,摇笔弄舌,有声于时。”
《旧唐书·文苑传上》:“李百药幼能属文,摇笔弄舌,时号神童。”
《南史·王僧孺传》:“僧孺幼聪慧,摇笔弄舌,文采斐然。”
《晋书·孙绰传》:“绰少以文才著称,摇笔弄舌,无不中人。”
例句:毋得~,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
摇笔弄舌成语接龙
摇笔弄舌字义分解
舌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笔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摇
1.(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2.同本义。
3.动摇。
4.疾。
弄
1.(会意。上为“玉”,下为“廾”(即廾,gǒ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
2.同本义。
3.戏耍;游戏。
4.作弄;期侮。
5.演奏乐器。
6.玩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