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的意思
基本定义
“充耳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手堵住耳朵,听不到声音”。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故意对某些事情听而不闻,表示一种拒绝接受或忽视的态度。
成语来源
“充耳不闻”最早出现在《庄子》的《外物》篇中,原文为“充耳而不闻”。庄子用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外界声音的拒绝,尤其是在面对不想听到或不喜欢的事情时,有时出于自我保护或心理防御。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中,“充耳不闻”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 文学作品:常用来描绘人物对社会现象、道德教训或警告的忽视。
- 日常对话:可以用来形容朋友或家人对某些建议或批评的无视。
- 演讲:演讲者可能会提到当今社会中人们对某些真相的拒绝接受,借此引发听众的思考。
示例句子
- 他对父母的劝告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
- 面对社会的不公,很多人选择了充耳不闻,任凭事情恶化。
- 她充耳不闻朋友的警告,执意与那个不靠谱的人交往。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视而不见”:指故意不看、忽视。
- “听而不闻”:强调对声音的无视。
-
反义成语:
- “虚心纳谏”:表示乐于听取意见和建议。
- “善始善终”:指做事认真负责,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充耳不闻”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对环境问题、社会不公等重大议题的漠视。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这使得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更为广泛,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逃避或自我保护。
情感与联想
“充耳不闻”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无奈和失望。它让人联想到对某种真相的逃避,或对某些问题的漠视。这种态度可能源于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或者是对冲突的厌倦。
个人应用
我曾经在职场中遇到一位同事,他对团队的反馈充耳不闻,依然按自己的方式工作,最终导致了项目的失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倾听和接受反馈的重要性。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有位智者独自坐在山巅,虽然风声呼啸,山鸟啼鸣,他却充耳不闻,静心思索着人生的真谛。忽然,他意识到,世间的喧嚣仅是幻影,唯有内心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安宁。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urn a deaf ear”,意思是对某些事情充耳不闻。这两个表达都强调了主动忽视的态度,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充耳不闻”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听力的描述,更是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深度,让我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来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来源:-- 《诗经·邶风·旄丘》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此之谓也。”
《后汉书·袁绍传》:“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此之谓也。”
《汉书·王莽传》:“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此之谓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例句:这里袁伯珍只装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
充耳不闻成语接龙
充耳不闻字义分解
闻
1.(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同本义。
3.听说;知道。
4.传布,传扬。
5.闻名,出名。
6.嗅;嗅到。
耳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充
1.(会意。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本义:长,高)。
2.同本义。
3.满。
4.装满;塞满。
5.任职,充任;充当。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