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废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名存实废”由四个字组成,其中“名”指名称或名义,“存”是存在或保留的意思,“实”表示实际或实质,而“废”则是废弃或失效的意思。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废弃”。它用来形容某种事物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功能或意义。
成语来源
“名存实废”源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常常用来形容某些制度、法规或传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失去实际效用,但在表面上仍然保留着其存在的名义。具体的历史背景并不明确,但该成语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实践中,比如一些官职或制度的设立,虽然名义上依旧存在,但实际上已经不再履行其应有的功能。
使用场景
“名存实废”可以在多个语境中使用,例如: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描述某个制度的衰落或某段历史的变迁时可以使用此成语。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些企业制度、教育政策时,可以用来指代那些虽然存在但无实际效果的举措。
- 演讲:在政治或社会问题的演讲中,引用此成语可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示例句子
- 这项政策在实施多年后,已经变得名存实废,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措施却屈指可数。
- 虽然公司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考勤制度,但实际上大家都已经名存实废了。
- 在这场改革中,许多旧规章制度名存实废,亟待更新。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 名存实亡:强调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已经消失。
- 形同虚设:形容某事物虽然存在,但没有实际用途或效果。
-
反义成语: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 名副其实:形容名声和实际相符,真实可靠。
- 实至名归:强调某人或某事因实际的成就而获得的名声。
文化与社会背景
“名存实废”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反映了对传统与现代化冲突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制度和观念在快速变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名存实废的现象,给社会发展带来困扰。因此,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现象,也提示我们关注实际效果的重要性。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反映出对某些事物的遗憾和对现实的批判。在使用时,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失去光彩的事物,激发人们对变化的思考。
个人应用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参与过一些企业的管理改革,发现有些老旧的管理制度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被员工们无视。我们在讨论改革方案时,常常提到这些名存实废的制度,强调需要真正有用的变革。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时间流逝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昔日辉煌今何在,名存实废惹人怜。制度如烟随风逝,唯留空名在心间。”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xists in name only”,也传达了某事物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无效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名存实废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普遍反映出对形式与实质之间矛盾的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名存实废”的深入分析,我对其含义和使用场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地传达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来源: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来源:--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法令虽具,名存实废,吏多不遵。”
《清史稿·礼志》:“仪制虽备,名存实废,未能尽合古制。”
《明史·选举志》:“科举之法,名存实废,士多不习。”
《宋史·食货志》:“制度虽设,名存实废,未能行之。”
《旧唐书·职官志》:“名存实废,徒有其表。”
例句:堤以“永济”名者,自唐已有之,今~,不可复考。
名存实废成语接龙
名存实废字义分解
废
1.(形声。从广,发声。从“广”(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房子倾倒)。
2.同本义。
3.泛指倾圮,倒塌。
4.废弃;废除。
5.停止; 中止。
6.废黜,罢官。
实
1.(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同本义。
3.真实;诚实。
4.广大。
5.坚实;坚强。
6.果实;种子。
存
1.(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同本义。
3.恤问,劳问。
4.访问;问候。
5.思念;怀念。
6.储存;保存;保全。
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同本义。
3.称说;说出。
4.出名,有名声。
5.以私人名义占有。
6.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