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的意思
基本定义
“名存实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机构在名义上还保留着,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质内容或功能。
成语来源
“名存实亡”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意指某种存在状态的表面与实际之间的巨大差距。其具体出处为“名存而实亡”,反映了古人对事物表象与实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 政治:形容某些政府机构或政策在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用。
- 商业:指某个品牌或公司在名义上还在运营,但实际上已经不再活跃。
- 人际关系:可以用来描述一些表面上和谐的关系,实际上却充满了隔阂。
示范句子
- 在这次改革中,那个曾经强大的部门现在只是个名存实亡的机构。
- 这项政策虽然仍在执行,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没人再在乎它。
- 他和她的婚姻看似美满,实际上却是名存实亡。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形同虚设”:强调某事物在形式上存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
- “徒有其名”:强调名义上有,但没有实际内容或效果。
-
反义成语:
- “生机勃勃”:表示某事物充满活力,具有实际的存在与功能。
- “名副其实”:名义与实际相符,强调真实存在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治、商业和社会关系中,“名存实亡”常常反映出对表面现象的批判与思考。许多组织或制度在形式上仍然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实际功能已经消失,这种现象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尤为明显。
情感与联想
“名存实亡”常常带有一种悲凉的情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真实状态的失望与无奈。它能引发对表象与实质之间关系的思考,提醒人们警惕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家公司工作,该公司虽然在名义上仍在运营,但实际上早已不再有新的项目和客户。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名存实亡”的含义,提醒我在选择工作时要关注公司的实际状况,而不仅仅是它的名声。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关于失落与追寻的诗中,可以这样写道:
曾经的辉煌已成往事,
名存实亡的梦依旧徘徊。
在幽暗的角落里,
我找寻那遗失的真理。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in name only”,它指某事物在名义上存在,但缺乏实际功能。这种表达与“名存实亡”的意思相近,反映了对表象与实质的共同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名存实亡”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象的工具,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反思。在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传达思想,警惕表面的假象,追求事物的真实本质。
来源: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来源:--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名存实亡,天下共非之。”
《后汉书·袁绍传》:“名存实亡,天下共弃。”
《汉书·王莽传下》:“名存实亡,天下共知。”
《史记·项羽本纪》:“名存实亡,天下莫不以为然。”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名存而实亡,国之祸也。”
例句:五代兵革相继,礼法陵夷,顾惟考课之文祗拘州县之辈,黜陟既异,~。
名存实亡成语接龙
名存实亡字义分解
实
1.(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同本义。
3.真实;诚实。
4.广大。
5.坚实;坚强。
6.果实;种子。
存
1.(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同本义。
3.恤问,劳问。
4.访问;问候。
5.思念;怀念。
6.储存;保存;保全。
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同本义。
3.称说;说出。
4.出名,有名声。
5.以私人名义占有。
6.明白。
亡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