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之徒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亡命之徒”字面意思是指那些为了逃命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那些身处险境、为求生存而采取极端行为的人,通常带有贬义,指向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成语来源
“亡命之徒”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描述了那些被迫逃亡、失去自由的人。成语中“亡命”指的是逃命或逃避追捕,“徒”则指人或一群人。该成语反映了历史上动荡时代人们的无奈和绝望。
使用场景
“亡命之徒”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描写古代战乱或动荡时期的逃亡者。
- 日常对话:形容某些因违法或犯罪而被迫逃避法律的人。
- 演讲:探讨社会问题时,可以用来指代那些因社会不公而走上极端道路的人。
示例句子
-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平民都成为了亡命之徒,四处逃避追捕。
-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亡命之徒的故事,他为了生存不惜背叛自己的朋友。
- 政府加强了对亡命之徒的打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亡命天涯:形容逃亡的生活,强调远离故土。
- 为非作歹:指犯罪或做坏事的人,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带有负面含义。
-
反义成语:
- 安分守己:指安稳地过日子,不做违法或不当的事情。
- 循规蹈矩:指遵守规则和规范的行为,与“亡命之徒”的极端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亡命之徒”不仅反映了个体对生存的渴望,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动荡。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和动乱减少,但因经济、政治等原因导致的极端行为仍然存在,成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情感与联想
“亡命之徒”带给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同情,也有对其行为的谴责。它让我思考在绝境中人们可能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因家庭破裂而流浪的人,他的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亡命之徒”这一成语的深意。虽然他的行为在社会上被视为不当,但我明白其背后的无奈与挣扎。
创造性使用
在夜空的星辰下, 他是亡命之徒,风雨飘摇, 逃离了过往的束缚, 追逐着自由的梦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desperate fugitive”可以与“亡命之徒”相对应,虽然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但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学中,逃亡者常常被塑造成英雄或反英雄的形象,反映出不同文化对逃避与追求自由的看法。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亡命之徒”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传达了一个人的绝境和选择,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它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迫逃避的人,理解他们的处境,从而在交流中更具同理心。
来源: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来源:-- 《周书·郭彦传》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以亡命之徒,为赵构所用。”
《晋书·王敦传》:“敦以亡命之徒,为司马睿所用。”
《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辽以亡命之徒,为曹操所用。”
《后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天下多亡命之徒,皆归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起兵,亡命之徒,皆归之。”
故事:唐朝末年,乐彦桢的儿子乐从训经常与狐朋狗友聚众滋事,他买通都统王铎的歌女,率领一帮亡命之徒杀了王铎的全家,夺取他的金银财宝。乐彦桢任相州刺史时,他更加肆无忌惮地滥杀无辜。不久乐彦桢被儿子气死。罗弘信率军消灭了乐从训这批亡命之徒
例句:原来这个凶手是匪军一旅马希山的部下—杨三楞。身强力大,一手好枪法,能喝酒,是个不怕死的~。
亡命之徒成语接龙
亡命之徒字义分解
徒
1.(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2.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3.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4.服徭役的人。
5.门徒,弟子。
6.奴仆。
命
1.(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2.同本义。
3.取名;命名。
4.动,用。
5.在神前誓约,结盟。
6.命令;政令;教令。
亡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