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的意思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成语接龙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字义分解
败
1.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2. 同本义。
3. 又。
4. 损害;损伤。
5. 失败;战败。
6. 打败。使…战败。
虏
1. (形声。从力,从毌(guàn),虍(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2. 同本义。
3. 亦指虏掠、抄掠。
4. 俘虏。
5. 奴仆。
6. 指敌人;叛逆。
王
1. (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3. 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4. 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5.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6.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2. 作皇帝,称王。
3. 胜过。
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3. 变成;成为。
4. 形成。
5.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6. 树立。
则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3.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 标准权衡器。
6. 划分等级。
为
1.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3. 制作;创作。
4. 治理。
5. 变成,成为。
6. 是。
1.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帮助;佑助。
3. 言说;告诉。
4. 因为,由于。
5. 替,给。
6.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