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yǐ,yīmíngjīngrén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拼音míngmíngjīngrén

繁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意思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来源: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来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引证

《明史·文苑传·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又善古文词,然不屑为举子业。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晋书·文苑传·左思》:“思自以才高,不屑于时,故作《三都赋》,十年乃成。时人莫之许也,及赋出,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荣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míng), 鸟部,共8画

1.(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2.同本义。

3.又如鸣管(鸟类的发声装置);鸣凤(凤鸟鸣叫);鸣雁(雁鸣叫)。

4.泛指发声。

5.又如鸣石(撞击则会发出声响的石头);鸣玉(古人佩于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互撞击而发声);鸣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声音);鸣鞭(挥鞭发出声响);鸣銮(车上的銮铃鸣响。指天子或贵族出行)。

6.震惊。

读音(jīng), 忄部,共11画

1.(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同本义。

3.惊动;震惊。

4.动。

5.惊慌,恐惧。

6.纷乱。

读音(yǐ), 己部,共3画

1.(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同本义。

3.完成,完毕。

4.治愈。

5.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6.太 ——表示程度。

读音(zé), 刂部,共6画

1.(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同本义。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6.划分等级。

读音(rén), 人部,共2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3.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别人,他人。

5.民,百姓。

6.指成年人。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读音(yī), 一部,共1画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什么意思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是哪位人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英语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的故事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典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类似的句子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翻译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