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rqiú

不得已而求其次

拼音érqiú

繁体不得已而求其次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只好凑合"

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意思

不得已:无奈何;求:寻求;次:稍差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以差一等的将就。

来源: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来源:-- 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

引证

《明史·海瑞传》:“海瑞不得已而求其次,以杨继盛为御史。”

《宋史·岳飞传》:“岳飞不得已而求其次,以张宪为副将。”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高帝不得已而求其次,以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不得已而求其次,乃封刘邦为汉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不得已而求其次,以公子重耳为君。”

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仁厚宽大,体恤部属,~,倒宁愿在黄抚台手下。”

不得已而求其次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读音(qiú), 水部,共7画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读音(cì), 欠部,共6画

1.(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2.同本义。

3.指行军在一处停留三宿以上。

4.第二,居其次。

5.顺序,等第。

读音(dé,děi,de), 彳部,共11画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找到。

4.得知。

5.捕获。

6.成功;完成。

1.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读音(yǐ), 己部,共3画

1.(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同本义。

3.完成,完毕。

4.治愈。

5.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6.太 ——表示程度。

读音(qí,jī), 八部,共8画

1.周年。

1.期限。

2.(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彼、他。

4.它。

5.他的。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意思

不得已而求其次打一数字

不得已而求其次是什么生肖

不得已而求其次,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什么生肖

不得已而求其次打一生肖

不得已而求其次猜三个数字

不得已而求其次打三个数

不得已而求其次,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得已而求其次打生肖

不得已而求其次打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