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uòménér

三过其门而不入

拼音 sān guò mén ér

繁体 三過其門而不入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大公无私"

近义词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意思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来源: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来源:--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三过其门而不入。”

《晋书·王导传》:“王导三过其门而不入。”

《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三过其门而不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三过其门而不入。”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聘于齐,过其门而不入。”

故事舜统治时中华大地经常发大水,禹上书给舜要求治水说:“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没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导法让水流入大海。”舜同意让禹负责治水,禹率能工巧匠开凿河道,疏导水流,治水13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能回家,终于消灭水患

例句昔大禹~,你此日在家耽搁。

三过其门而不入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mén), 门部,共3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3.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4. 门前,门口。

5.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6. 门径;诀窍。

读音(guò,guoguō), 辶部,共6画

1. (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2. 同本义。

3. 超出,胜过。

4. 过去(过后)。

5. 给予;递给。

6. 渡过。

1.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2. 姓,过国之后。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

4. 表示递进关系。

5. 表示承接关系。

6. 表示转折关系。

1.

2. 才能。

3. 能够。

读音(qí,jī), 八部,共8画

1. 周年。

1. 期限。

2.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 彼、他。

4. 它。

5. 他的。

6.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读音(rù), 入部,共2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3. 参加, 加入。

4. 交、交纳。

5. 接纳;采纳。

6. 与…相适应。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3. 表示多数或多次。

4. 指三颗星。

5. 姓。

三过其门而不入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意思

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什么人

三过其门而不入是指什么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