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思
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引证: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用水的深度比喻人的修养,指出如果不深厚,就无法承载大舟,寓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注重内在修养。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认为君子对待天下事物,不固执己见,不排斥异见,只追求合乎道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强调君子不因言辞而提拔人,也不因人而否定其言,体现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君子之爱人也,推其仁心以覆天下,不以小利害大义。’”这里体现了君子不追求小功利,而是注重维护大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意指君子追求的是大目标和长远利益,而小人只关注眼前的得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例句:~是无所作为的体现。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语接龙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字义分解
过
1.(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2.同本义。
3.超出,胜过。
4.过去(过后)。
5.给予;递给。
6.渡过。
1.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2.姓,过国之后。
求
1.(《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裘”的古字。皮衣。
3.请求;干请;乞助。
4.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5.索取。
6.探索。
有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无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功
1.(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2.同本义。
3.事情;工作。
4.功德;恩德。
5.
6.事。
但
1.(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2.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3.只管,尽管。
4.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5.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