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来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来源:-- 《老子》第三十一章
引证:
《明史·海瑞传》:“海瑞不得已而为之,遂上疏劾严嵩。”
《宋史·岳飞传》:“岳飞不得已而为之,遂率兵北伐。”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不得已而为之,遂即皇帝位。”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不得已而为之,遂与汉王会于垓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不得已而为之,以从其志。”
例句:岁币郊祀之费,是~者。
不得已而为之成语接龙
不得已而为之字义分解
而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
4. 表示递进关系。
5. 表示承接关系。
6. 表示转折关系。
1.
2. 才能。
3. 能够。
得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 找到。
4. 得知。
5. 捕获。
6. 成功;完成。
1.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已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3. 完成,完毕。
4. 治愈。
5. 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6. 太 ——表示程度。
之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
为
1.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3. 制作;创作。
4. 治理。
5. 变成,成为。
6. 是。
1.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帮助;佑助。
3. 言说;告诉。
4. 因为,由于。
5. 替,给。
6. 为了。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