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冠楚囚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南冠楚囚”的字面意思是“南方的冠冕与楚国的囚犯”。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身处逆境、失去自由的人,尤其是那些怀念故乡的人。这个成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困境的无奈,常常用来形容被囚禁或流亡者的悲惨境遇。
成语来源
“南冠楚囚”最初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该文中提到屈原在楚国遭受贬谪和流放,心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南冠是指流亡者所戴的帽子,而楚囚则是指被囚禁在楚国的人。这个成语因此承载了屈原的悲情与对祖国的眷恋。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困境的感慨时。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它来深化人物的内心冲突;在演讲中,演讲者可能用它来激励人们要珍惜自由和家园。
示例句子
- 在异国他乡,我常常感到南冠楚囚,思念起我的家乡。
- 这位流亡者在讲述自己遭遇时,声泪俱下,令人感同身受,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诉说南冠楚囚的苦楚。
-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南冠楚囚的情绪,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孤舟蓑笠:形容孤独漂泊的状态,与南冠楚囚类似,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举目无亲:指没有亲人可依靠的孤独状态,强调了在逆境中的无助感。
反义成语:
- 高歌猛进:形容气势汹汹、积极向前的状态,正好与南冠楚囚的悲惨境遇相反。
- 无忧无虑:指没有烦恼和忧虑的状态,与南冠楚囚所传达的愁苦截然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南冠楚囚”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家乡的深厚情感。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移民、留学等背景下,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南冠楚囚”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他们或许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承受着思乡的痛苦。这种情感反应让人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激发了我对家庭的依恋感和对自由的渴望。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有过短暂的留学经历,身处异国他乡时,时常感到孤独和思念家乡的亲人。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心中都会不自觉地浮现“南冠楚囚”的意象,提醒自己要坚持和努力。
创造性使用
在我的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南冠楚囚”融入其中:
南冠楚囚何所惧,孤舟夜泊月照清。
千里之外思无尽,故乡梦里人犹亲。
通过这样的表达,我希望传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渴望。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lost in translation”,虽然侧重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但同样可以引申为对故乡的思念和在异国的孤独感。不同文化中都存在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使得“南冠楚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其共鸣。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南冠楚囚”的学,我对其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增强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来源: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来源:-- 《左传·成公九年》
引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自将击谭、尚,大破之。谭、尚走保邺,操围之。谭、尚既败,操乃以郃为偏将军,使领兵击谭、尚。谭、尚既败,操乃以郃为偏将军,使领兵击谭、尚。谭、尚既败,操乃以郃为偏将军,使领兵击谭、尚。”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然性迟重,不急事务,故虽据河北,不能进取中原,卒为曹操所败。绍既败,曹操围之,绍乃遣使求和,操不许,绍遂自杀。绍子谭、尚,皆为操所杀。绍之败也,其将张郃、高览皆降操。郃、览既降,操乃以郃为偏将军,使领兵击谭、尚。谭、尚既败,操乃以郃为偏将军,使领兵击谭、尚。谭、尚既败,操乃以郃为偏将军,使领兵击谭、尚。”
《汉书·项籍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故事:公元前584年,楚共王兴兵伐郑国,晋景公出兵援郑,大败楚军。楚官员钟仪被俘,囚禁在军需库中,他每天戴着楚国的帽子面南而站,思念自己的祖国。两年后,晋景公发现了他,请他弹琴,并亲自释放他回楚国,让他为两国和平出力
例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南冠楚囚成语接龙
南冠楚囚字义分解
楚
1.(形声。从林,疋(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2.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3.周朝时国名。
4.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5.秦楚之际,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自号楚王;汉元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汉六年,国除。
6.五代十国之一。马殷据今湖南,都长沙,称楚王。后为南唐所灭。
囚
1.(会意。从人在囗(围)中。本义:拘禁、囚禁)。
2.同本义。
3.限制,围困。
4.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
5.被俘获的敌人。
南
1.(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方位名。和“北”相对。
3.南方;南面。
4.官爵名
5.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6.向南走;向南移动。
1.佛教用语
冠
1.(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同本义。
3.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1.戴;戴帽子。
2.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3.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