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ōngěrwàng

公耳忘私

拼音gōngěrwàng

繁体公耳忘私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心为公"

近义词公而忘私公尔忘私

公耳忘私的意思

基本定义:

“公耳忘私”这个成语由四个字构成,其中“公”指的是公正、公共的事务,“耳”在这里指听觉或听取意见,“忘”表示忽视或不在意,“私”则指个人的私利或私事。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在听取意见或处理事务时,不考虑个人的私利,能够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其基本含义强调的是一种公私分明、以公为重的处事原则。

成语来源:

“公耳忘私”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主要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公正和无私的为人处世态度。儒家提倡的“公心”与“私心”之间的对立,正是这一成语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

使用场景:

“公耳忘私”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中:

  1. 文学作品:在描述人物品德时,可以用来描绘一个能够超越个人利益的人物形象。
  2. 日常对话:在讨论团队合作时,可以用来提醒团队成员要放下个人成见,关注整体利益。
  3. 演讲:在领导讲话或公共演讲中,可以用来鼓励听众秉持公正的态度,强调团结和无私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公耳忘私,才能共同取得成功。
  2. 他始终公耳忘私,考虑到团队的利益,得到了大家的尊敬。
  3. 作为一名法官,公耳忘私是他应有的职业操守。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公正无私”:强调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公正的态度。
    • “不徇私情”:指在做决策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 反义成语

    • “私心重重”:指个人利益占主导地位,无法做到公正。
    • “徇私舞弊”:指为了私利而进行不正当的行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公私分明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强调个人应该将公义置于私利之上。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仍然需要保持公正和客观的态度,特别是在团队合作、公共管理等领域,“公耳忘私”的精神依然适用。

情感与联想:

“公耳忘私”给人一种清新、正直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原则、为大众利益而不懈努力的人。它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持公正的态度,避免被个人情感所左右。

个人应用:

在我的工作中,有一次团队讨论项目方案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家在争论时,我尝试引导大家“公耳忘私”,让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并最终达成了共识。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团队合作需要超越个人利益。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公耳忘私”的概念:

清风拂面共此时,
公耳忘私向天启。
携手同行志同道,
心中无私共绘诗。

这首诗传达出团结和无私的情感。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utting the public good before personal interest”,强调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公耳忘私”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公正和客观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也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指引。

来源: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来源:-- 汉·贾谊《治安策》

引证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后汉书·杨震传》:“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汉书·贾谊传》:“谊上疏陈政事,多所匡建,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而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是以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公耳忘私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ěr), 耳部,共6画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读音(sī), 禾部,共7画

1.(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2.同本义。

3.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

4.男女阴部。

5.日常衣服。

6.古指私田。

读音(wàng), 心部,共7画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同本义。

3.玩忽,怠忽。

4.逃亡;遗失;灭亡。

读音(gōng), 八部,共4画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2.同本义。

3.共,共同。

4.公共,公家,公众的。与“私”相对。

5.朝廷;国家。

6.君王。

公耳忘私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公耳忘私是什么意思

公而忘私打一个字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公而忘私什么意思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意思

公而忘私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谁提出的观点

公而忘私的翻译

公而忘私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