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ǒtáotiānzhījiān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拼音 suǒ táo tiān zhī jiān

繁体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意思

在天地间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

来源: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来源:-- 《庄子·人间世》

引证

《孟子·离娄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论语·颜渊》:“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庄子·逍遥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例句况古为列国之君臣,可去此适彼;今则一统之君臣,~。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jiān,jiàn), 门部,共7画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閒,本义见间jiàn)。

2. 中间;内。

3. 一会儿,顷刻。

4. 近来。

5. 姓(閒)。

6. 表示房屋的量詞。

1. (会意。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jiàn) 本义:门缝)。

2. 同本义。泛指缝隙;空隙。

3. 隔阂;嫌隙。

4. 挑拔,使人不和。

5. 隔开间隔。

6. 夹杂;参杂。

读音(táo), 辶部,共9画

1.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2. 同本义。

3. 逃避,回避。

4. 离开。

5.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读音(wú), 一部,共4画

1. “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 没有,跟“有”相对。

5.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 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读音(suǒ), 户部,共8画

1.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hǔ)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3. 地方。

4.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5. 着落;结果。

6. 表示结构。

读音(tiān), 大部,共4画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 同本义。

3. 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 天空。

6. 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读音(dì,de), 土部,共6画

1.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1.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 同本义,与“天”相对。

3. 地面;陆地。

4. 土地;田地。

5. 领土,属地;地区 。

6. 地方;场所。

读音(yú), 二部,共3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3. 取。

4. 如;好像。

5.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

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什么意思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原文及翻译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出自哪儿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成语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拼音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上一句

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