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怀虚己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披怀虚己”的字面意思是“敞开胸怀,虚心待人”。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心胸宽广,乐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表现出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成语来源:
“披怀虚己”这个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内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虚己以纳人”的观念。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为人处世应以谦虚和包容为本。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其中的“怀”有开放的含义,这与成语的精神相契合。
使用场景:
“披怀虚己”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 文学作品:在描述一个角色的品德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其谦逊的品质。
- 日常对话:在朋友或同事之间讨论时,可以用来鼓励大家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意见。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听众要有包容心。
示例句子:
- 他总是披怀虚己,乐于听取团队成员的建议,促进了团队的合作。
- 在面对批评时,我们应该披怀虚己,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
- 这位老师披怀虚己,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大家都愿意向她请教问题。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虚怀若谷:形容人谦虚,能够接纳他人的意见。
- 心胸宽广:指一个人心地宽大,能容纳不同的观点。
-
反义成语:
- 目中无人:形容自以为是,不把他人放在眼里。
- 自以为是:指一个人过于自信,忽视他人的观点。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和包容是被高度重视的美德。成语“披怀虚己”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情感与联想:
“披怀虚己”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积极的,联想到友善、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在与他人交流时,保持这样的心态能够使沟通更加顺畅,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一个讨论会,有人提出与我观点相悖的意见。起初我有些抵触,但随后我提醒自己要“披怀虚己”,认真倾听对方的看法,结果发现对方的观点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最终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披怀虚己迎风来,
心如明月照人怀。
容纳百川皆可见,
共话人生美好才。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open-minded”或“humble”,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表达的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强调谦逊和接受不同观点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披怀虚己”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中,保持谦逊与包容的态度是多么重要。这不仅能提升沟通效果,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使交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来源:卑官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
来源:-- 晋·陆机《辨亡论》
引证:
《文选·陆机·文赋》:“是以古之作者,披怀虚己,以通其志,以达其情。”
《后汉书·班彪传》:“彪为人廉直,披怀虚己,不以私事干人。”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以披怀虚己,以求知于天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披怀虚己,以问于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披怀虚己,以听天下之言。”
披怀虚己成语接龙
披怀虚己字义分解
虚
1.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2. 同本义。
3. 住所;处所。
4. 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5. 乡村市集。
6. 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
披
1.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2. 分开;裂开。
3. 打开;开发。
4. 拨开。
5. 覆盖或搭衣于肩。
6. 翻开;翻阅。
怀
1.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2. 同本义。
3. 心里存有;怀藏。
4. 包容;包围。
5. 归向;依恋。
6. 安;安抚。
己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2. 天干的第六位。
3. 借作“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