嗛嗛之德的意思
基本定义:
“嗛嗛之德”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微不足道的德行。具体来说,“嗛嗛”表示微小、细微的意思,而“之德”则指品德或道德。整体上,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的微弱或不够显著,通常带有贬义。
成语来源: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具体的出处并不明确。它可能是通过历史文人的言辞逐渐形成的,反映出对品德的要求和标准。在古代,重视德行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因此对“微小之德”的批评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高期望。
使用场景:
在不同的语境中,“嗛嗛之德”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有德行,实际上却非常微弱的人。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伪善。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批评某人的行为不够道德,或者在演讲中强调一个人缺乏真正的道德品质。
示例句子:
- 尽管他在公众场合表现得很有礼貌,但他的行为却只是一种嗛嗛之德。
- 这位领导虽然有些成就,但他的嗛嗛之德并不足以赢得大家的尊重。
- 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嗛嗛之德是无法支撑真正的信任的。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微不足道:强调事物的渺小。
- 没有实质:指缺乏真正的内容或价值。
-
反义成语:
- 德才兼备:指一个人既有品德又有才能。
- 高尚之德:强调高尚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品德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而“嗛嗛之德”则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而内里空洞的人。这种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对待政治人物或公众人物的评判时,能引发人们对道德与责任的深思。
情感与联想:
“嗛嗛之德”让我联想到那些伪善的人,他们在外表上努力表现出良好的形象,但内心却缺乏真正的道德感。它引发的情感反应是失望和警惕,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往往需要辨别真正的德行与表面的伪装。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同事,他在公司里表面上非常热心助人,但实际行动中却只是在做一些表面功夫,最终让我意识到他的嗛嗛之德。这个经历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真实品德,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繁华的城市中,
藏着多少嗛嗛之德。
伪装的笑容,掩盖了内心的冷漠,
唯有真诚,方能抵达心灵的彼岸。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在英语中,"superficial virtue"(表面上的美德)可以与“嗛嗛之德”相比较,强调某人道德表现的表面性。不同文化对“德”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对伪善的警惕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嗛嗛之德”的分析,我认识到道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他人的内在品质,而不仅仅依赖于表面的表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升我的修辞能力和判断力,使我在交流中更加精准和有深度。
来源: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祗取忧也。
来源:-- 《国语·晋语一》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嗛嗛之德,不足以立国。”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嗛嗛之德,不足以服众。”
《汉书·王莽传上》:“嗛嗛之德,不足以自存。”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嗛嗛之德,不足以自保。”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嗛嗛之德,不足称也。”
嗛嗛之德字义分解
德
1.(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同本义。
3.感激。
4.取得,获得。
5.道德,品行。
6.恩惠;恩德。
嗛
1.谦虚。
1.猴鼠之类的颊囊。
1.用嘴含。
2.怀恨。
3.歉收;不足。
4.谦虚。
5.满足;快意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