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天之罪的意思
基本定义
“弥天之罪”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罪行极其严重,罪责之大,几乎可以覆盖天空。它通常用来指责某种行为或错误是非常严重和不可饶恕的,常常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
成语来源
“弥天之罪”源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左传》中的记载。在《左传》中,弥天是指覆盖天空的意象,通常与极大的过错或罪责相联系。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罪责的重视以及对道德伦理的严苛标准。
使用场景
“弥天之罪”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形容角色的错误或行为如何影响他人,造成极大的后果。
- 日常对话:在讨论某人所犯错误时,强调其严重性。
- 演讲:在进行道德或法律的批判时,用来加强论点。
示例句子
- 他的贪污行为简直是弥天之罪,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也玷污了自己的名声。
- 对于那些侵害人权的行径,社会应当毫不留情地谴责,绝不能让弥天之罪逃脱惩罚。
-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暴君所犯下的弥天之罪,最终都将受到后世的审判。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不可饶恕:指罪行重大,无法宽恕。
- 罪无可恕:意指罪行严重,无法得到宽恕。
反义成语:
- 无足轻重:形容事情微不足道,与“弥天之罪”形成鲜明对比。
- 轻描淡写:指对事情的严重性轻视,正好与“弥天之罪”所表达的严重性相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罪与罚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的整体和谐。因此,“弥天之罪”不仅仅是对个体行为的谴责,也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警示。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对权力滥用、腐败等现象的批判。
情感与联想
“弥天之罪”常常带来一种强烈的道德愤慨和不安,它提醒人们对错误的警惕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伴随着对不公正现象的强烈反感和对正义的渴望。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看到新闻报道某高官因贪污被抓,我便想到了“弥天之罪”。当时我和朋友讨论时,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行为,强调了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以社会正义为主题的诗歌中,可以这样写:
在这黑夜的尽头,弥天之罪如影随形,
腐败的根须延展,侵蚀着清明的梦。
正义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
我们誓言不让罪恶再遮蔽天穹。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rime against humanity”,用于形容严重的犯罪行为,如种族灭绝等。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对严重罪行的强烈谴责。
反思与总结
“弥天之罪”不仅是一个强调道德责任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使我们在面对不公和错误时,能够更有力地发声和思考。
来源:虞臣计有弥天罪,今将草命献王前。
来源:--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曰:‘吾以弥天之罪,来讨不义,今既降,当赦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曰:‘吾知之矣。’乃自将兵出斜谷,至阳平,大破绣军。绣走,太祖追之,至南郑,绣降。太祖曰:‘吾以弥天之罪,来讨不义,今既降,当赦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有弥天之罪,而天下莫之能讨。”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也。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有疾,子犯请祷于天,曰:‘寡人有弥天之罪,无以奉宗庙。’”
例句:臣有~,亦有弥天之功。
弥天之罪字义分解
罪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弥
1.(形声。从弓,尔声。本义:放松弓弦)。
2.同本义。
3.充满;填满。
4.停止。
5.遍;满。
6.广。
天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同本义。
3.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4.《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5.天空。
6.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