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物

言之无物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言之无物”字面意思是“说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引申意为言辞空洞、缺乏实质性内容。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言谈中没有具体、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在讨论中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见解。
成语来源:
“言之无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是“言之无物,行之无功”,意在强调言语如果没有实质内容,就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然与真实,批评那些空洞的言辞。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些作品或言论缺乏深度。例如,评论一篇文章时可以说:“这篇文章言之无物,未能给读者带来真正的启发。”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常用它来形容朋友的闲聊或一些无意义的争论。
示例句子:
- 他的演讲虽然声调激昂,但内容却言之无物,让人感到失望。
- 很多广告都是言之无物,只是在重复一些流行的口号。
- 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他的回答完全言之无物,毫无帮助。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空洞无物:形容内容空虚,没有实质意义。
- 虚无缥缈:形容事物不真实、没有实质内容。
-
反义成语:
- 言之成理:形容说话有道理、内容充实。
- 言之有物:形容说话有具体内容,内容丰富。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言之无物的现象愈加普遍。许多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广告或演讲常常被批评为缺少实质内容。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提醒人们关注言辞的实际价值,提倡真实与深刻的交流。
情感与联想:
“言之无物”给我的联想是对空谈的反感。它让我思考在沟通中,如何避免表面化的表达,努力追求更有智慧和深度的交流。这种思维方式促使我在写作和表达观点时更加注重内容的实质性。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常常在会议上发言,但他的意见往往言之无物。为了促进讨论,我开始尝试在会议上提问,鼓励他提供具体的例子或数据,从而提高团队讨论的质量。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言之无物”:
春风拂面花自开,
人言空谈无所依。
唯有真情如水流,
言之有物才永存。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empty talk”,意指没有实质内容的谈话。虽然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反映了对空洞话语的不满。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言之无物”的分析,我认识到,在交流中追求深入和实质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在言辞上要有分量,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实质内容的表达。这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具有重要性,帮助我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来源:今人诋呵七子,而言之无物,庸鄙粗哑,所谓不及伪者是矣。
来源:--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
例句:空话连篇~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言之无物成语接龙
言之无物字义分解
言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3. 议论,谈论。
4. 记载。
5. 问。
6. 告知;告诉。
物
1.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 同本义。
3. 物件,东西。
4. 事;事情。
5. 社会,外界环境。
6. 杂色牛。
无
1. “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 没有,跟“有”相对。
5.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 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之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