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zhīwén,xíngéryuǎn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拼音 yán zhī wén xíng ér yuǎn

繁体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用法 "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来源: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来源:-- 《左传·襄公二十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yuǎn,yuàn), 辶部,共7画

1. (形声。从辵(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2.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3. 长久;长远。

4. 高远;远大。

5. 多。指差距大。

6. 深远;深奥。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3. 议论,谈论。

4. 记载。

5. 问。

6. 告知;告诉。

读音(xíng,háng,hàng,héng), 行部,共6画

1. (象形。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3. 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4.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5. 队伍,军队。

6. 行业。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后亦泛指职业。

1. 刚强。

1. ——“道行”(dàohéng):僧道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能本领。

1.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2. 同本义。

3. 出游;出行;出动。

4. 运行。

5. 流动,流通。

6. 流行;流传。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1.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

4. 表示递进关系。

5. 表示承接关系。

6. 表示转折关系。

1.

2. 才能。

3. 能够。

读音(wú), 一部,共4画

1. “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 没有,跟“有”相对。

5.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 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读音(wén), 文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3.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 美德;文德。

6.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 又。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是什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翻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哪个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谁说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拼音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者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800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是什么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