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的意思
基本定义
“咄咄怪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咄咄”指的是一种惊叹或质疑的语气,表示对某事感到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而“怪事”则指的是奇怪的事情。因此,整体含义是对一些令人惊讶或不可理解的事情表示愤慨或质疑。
成语来源
“咄咄怪事”出自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在书中,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对社会中一些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成语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日常对话、文学作品、政治演讲等场合。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些荒谬的事情,或在面对不合理现象时的愤慨。例如,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社会问题时,网友可能会用“咄咄怪事”来表达对某一**的不满。
示例句子
- “这次考试的评分标准真是咄咄怪事,难道老师就不能公平一点吗?”
- “他竟然为了这么小的事儿跟我争吵,真是咄咄怪事!”
-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纷纷指出这些咄咄怪事,呼吁改变现状。”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 细微差别:虽然这两个成语都表示事情奇怪、不合理,但“匪夷所思”更侧重于思维的局限,而“不可思议”则更强调事情的神秘和超乎常理。
-
反义成语: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 细微差别:这两个成语表示事情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与“咄咄怪事”的反差明显。
文化与社会背景
“咄咄怪事”在**文化中反映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不公的反思。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对个体权利和社会正义的关注,该成语的使用更频繁,表现出民众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慨和追求公平的愿望。
情感与联想
该成语常引发人们的愤怒与无奈,尤其在面对不合理**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它可以激发思考,促使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自身的处境。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朋友因某个不公平的情况而愤怒,便用“咄咄怪事”来形容这件事情,表达了我的认同与理解。这种表达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讨论了问题的本质。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咄咄怪事”:
月照孤舟影,水面轻波荡,
咄咄怪事何,风起云涌忙。
通过这种方式,成语不仅表达了对奇怪现象的惊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strange occurrence”或“absurd situat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这些表达都能传达出奇怪或不可思议的含义,但“咄咄怪事”更强调情感的愤慨和质疑,具有更强烈的语气。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咄咄怪事”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表达情感与观点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不合理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在语言学与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使我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更有力量地发声。
来源: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引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曰:‘此咄咄怪事,不可不察。’”
《明史·杨继盛传》:“继盛曰:‘此咄咄怪事,不可不问。’”
《宋史·岳飞传》:“飞曰:‘此咄咄怪事也。’”
《晋书·王衍传》:“时人以为咄咄怪事。”
《世说新语·排调》:“咄咄怪事,何以至此!”
故事: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例句: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
咄咄怪事成语接龙
咄咄怪事字义分解
怪
1.(形声。从心,圣(kù)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
2.妖精,鬼物。
3.责怪。
4.惊异;觉得奇怪。
咄
1.(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事
1.(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同本义。
3.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4.职业。
5.事情。
6.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