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异口同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同的嘴,但说出相同的话”。它用来形容不同的人在观点、看法或表达上出奇一致,通常带有讽刺或反讽的意味,暗示这种一致性可能并非出自自愿或真实的认同,而是因为某种外部因素。
成语来源
“异口同辞”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其中提到:“异口同辞,谓之众口铄金。”这句话强调了众人的声音可以合成统一的意见,尽管每个人的来源和观点可能不同。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言论一致性的思考,特别是在政治和社会议题上的讨论。
使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异口同辞”常用于政治、媒体和公共讨论中。当多个不同的个体在某个问题上表达出一致的看法时,往往会引发人们对于其真实性和独立性的质疑。例如,在一场辩论中,如果所有支持某一观点的发言者都使用类似的措辞,就可能被指责为“异口同辞”。
示例句子
- 在这次会议上,几位专家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但在环保问题上却异口同辞,让人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紧迫。
- 最近的新闻报道关于疫情的处理,几乎所有媒体都异口同辞,似乎没有人敢提出不同的看法。
- 政府在这一政策上的宣传让人感到异口同辞,民众开始怀疑其背后的真实动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众口一词”:强调众人说法一致。
- “齐心协力”:虽然一般用于合作,但也表达了一种言论上的一致性。
-
反义成语:
- “各执一词”: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强调分歧。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虽然与成语的主要意思不同,但反映出缺乏一致性所导致的效果。
文化与社会背景
“异口同辞”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尤其是在政治氛围较为压抑的社会中,可能会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社会中,个体往往因为各种压力而不得不表达一致的意见,这种现象反映了对****的缺失。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异口同辞”现象更加普遍,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不确定性。
情感与联想
“异口同辞”让我联想到****的缺失与社会对真相的不信任。当我听到不同的人在同一问题上表达相似的观点时,常会感到一种压迫感,仿佛所有人都在被迫迎合某种主流观点。这种情感使我更加珍惜那些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声音。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许多人都在提倡相同的解决方案,但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结果引起了不少关注。这让我意识到,虽然“异口同辞”在某些情况下能带来共识,但真正的讨论往往需要多样的声音和观点。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异口同辞”:
人群中声声相和鸣,
异口同辞似和风。
可叹众声无真意,
何时敢言我心声?
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上普遍意见的反思,呼吁个体的真实表达。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echo chamber”,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人们只听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这与“异口同辞”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言论一致性的关注。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异口同辞”的学*,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它在语言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言论一致性的描述,更是对****和个体独立思考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审视自身的观点,鼓励多元化的表达与思想碰撞。
来源:苟异口同辞,皆如足下所说,是仆于天下众多之人而未有一知己也。
来源:-- 唐·李翱·《答侯高第二书》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群臣异口同辞,皆曰:‘曹操有雄才大略,宜为丞相。’”
《后汉书·宦者列传·吕强》:“群臣异口同辞,以为宦官权重,宜悉诛之。”
《汉书·王莽传上》:“群臣异口同辞,以为莽功德比周公。”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下匈匈,异口同辞,皆曰:‘主父偃窃弄陛下之威。’”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诸侯异口同辞,皆曰:‘天王之命,不可违也。’”
例句:群臣闻命,当然连声称善,~。
异口同辞成语接龙
异口同辞字义分解
辞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异
1.(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2.同本义。
3.不同。
4.其他,别的。
5.护翼。
6.区别;分开。
同
1.(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
2.同本义。
3.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4.参与;一起干某事。
5.共,共一个。
6.齐一;统一。
1.——见“胡同”hútòng。
口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