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同辞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不谋同辞”字面意思是“不谋划相同的言辞”。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讨论、交流或合作中,双方在未经过事先的商量和安排的情况下,能够自然地表达出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或看法。这种现象通常被视为一种默契或共鸣。
成语来源:
“不谋同辞”出自《汉书·王莽传》,原文为:“不谋同辞,然犹昔日之事。”这里的意思是说,即使没有事先的约定或谋划,大家仍然能够说出一致的言辞。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和思想共鸣。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可以用来描写人物之间的默契,表达他们在思想或情感上的一致性。
- 日常对话:朋友之间在讨论某个话题时,突然发现彼此的看法一致,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情况。
- 演讲:在演讲中提到不同专家或领导在某个议题上达成共识,可以使用“不谋同辞”来强调这种自然的共鸣。
示例句子:
- 在这场辩论中,几位专家虽然没有事先商量,但他们的观点却出奇一致,真是“不谋同辞”。
- 我和我的同事在讨论项目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相同的解决方案,真是体现了“不谋同辞”的默契。
-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显示出一种“不谋同辞”的共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心心相印”:指心灵相通,彼此理解。
- “不谋而合”:指不经过事先的商量而意见一致。
-
反义成语:
- “各执己见”: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互不相同。
- “言之无物”:指言辞空洞,没有实质内容。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心灵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日益重要的现代社会,“不谋同辞”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共同目标时的自然合作和心理认同。
情感与联想:
“不谋同辞”带给人一种温暖和亲近的感觉,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纽带。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彼此能够理解、支持的朋友或同事,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力和共鸣。
个人应用:
在我大学时,有一次与同学讨论一个项目。我们没有预先安排讨论的内容,但当我们开始交流时,发现彼此的想法几乎一模一样,这让我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默契,正是“不谋同辞”的体现。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相知无言心自通,
不谋同辞意更浓。
风雨同舟共此生,
默契如歌共此行。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意指伟大的头脑往往有相似的想法。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强调不同人之间自然的思想一致性。
反思与总结:
“不谋同辞”不仅是一个描述语言一致性的成语,更是对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一种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交流中,真正的默契和理解往往超越语言,通过心灵的共鸣达到共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让我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思想共鸣。
来源: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来源:-- 《后汉书·祭祀志上》
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袁绍与曹操不谋同辞,以为不可。”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曹操不谋同辞,以为不可。”
《汉书·王莽传上》:“莽与太皇太后不谋同辞,以为不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与虞卿不谋同辞,以为不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不谋同辞,以告于诸侯。”
例句:[武王]与八百诸侯威同此盟,《尚书》所谓~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
不谋同辞成语接龙
不谋同辞字义分解
辞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谋
1.(形声。从言,某声。本义:考虑;谋划)。
2.同本义(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
3.计议;商议。
4.图谋;营求。
5.咨询。
6.策略,计谋。
同
1.(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
2.同本义。
3.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4.参与;一起干某事。
5.共,共一个。
6.齐一;统一。
1.——见“胡同”hútòng。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