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gzhīzhì

四方之志

拼音fāngzhīzhì

繁体四方之志

四方之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四方之志”字面意思是指来自四面八方的志向和抱负。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广阔的志向,愿意吸收来自不同地方的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和追求更高目标的决心。

成语来源

“四方之志”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献出处,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对志向的重视。古人常常强调志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论语》和《孟子》中有很多关于志向的论述。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理想和目标的追求,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四方之志”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抱负和追求。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鼓励他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例如,在演讲中可以提到这个成语来激励听众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

示例句子

  1. 他拥有四方之志,决心将自己的事业拓展到全球。
  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具备四方之志,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3. 她的四方之志让她不断学*其他国家的文化,丰富自己的视野。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志存高远”:强调有远大的志向。
    • “胸怀天下”:表达心胸开阔,关注更广泛的事务。
  • 反义成语

    • “安于现状”:指不思进取,满足于当前的状态。
    • “目光短浅”:形容视野狭窄,缺乏远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志向被视为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因此“四方之志”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情感与联想

听到“四方之志”这个成语时,我常常联想到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决心。这种志向不仅激励个人努力向前,也让人感到一种团结的力量,仿佛无论来自哪里,大家都在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和工作经历中,我始终秉持着“四方之志”的理念。无论是学外语还是参与国际项目,我都希望能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四方之志伴我行,
风雨兼程不惧惊。
心中梦想如星辰,
照亮前路永不停。

这首诗表达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的决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aspiration”或“vision”来表达类似的概念。虽然这些词汇的语境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传达了追求理想和目标的意义。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成语“四方之志”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志向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追求更高的目标。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拥有“四方之志”都将使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

来源: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来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引证

《晋书·王导传》:“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馀,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曰:‘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今欲拜使月氏,因通好于西域。’超曰:‘月氏远隔葱岭,道里险阻,非汉之所能及也。且夫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今宜因其衰敝,使将帅率羌胡边杂之兵以伐之。’帝然之,遂以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四方之志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fāng), 方部,共4画

1.(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2.同本义。

3.等同;相当。

4.比拟。

5.辨别。

6.占有。

读音(zhì), 心部,共7画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同本义。

3.心情。

4.神志。

5.旗帜。

6.皮肤上生的班痕

读音(sì), 囗部,共5画

1.(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2.。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3.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四方之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四方之志的意思

四方之志的四方是什么意思

四方之志的四方

四方之志造句

四方之志是成语吗

四方之志中的四方是什么意思

人有四方之志

四方之志博物之志的意思

四方之志博物之志

四方之志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