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意思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来源: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来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
引证:
《旧唐书·经籍志》:“《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卷,《后汉书》九十卷,《三国志》六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宋书》五十六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隋书》八十五卷,《南史》七十卷,《北史》一百卷,《旧唐书》二百卷。”
《晋书·司马彪传》:“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怀,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后汉书·班彪传》:“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得失。”
《汉书·艺文志》:“《史记》者,纪传之祖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例句:张恨水《啼笑姻缘》第八回:“这会子让我介绍一样给人,真是~了。”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成语接龙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字义分解
部
1.(形声。从邑,(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2.同本义。
3.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4.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5.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6.部落。
起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说
1.(形声。从言,兑(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同本义。
3.谈说,讲说。
4.告知;告诉。
5.评议;谈论。
6.劝告;责备。
1.说服;劝说。
1.解脱。
1.古语的读法。
知
四
1.(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2.。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3.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史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古官名。职别各异。
3.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5.太史令的简称。
6.史册,历史。
十
1.(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同本义。
3.指十分;十份。
4.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5.序数的第十位。
6.表示多;齐全;完备。
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什么地方。
4.谁。
5.哪样,哪点。
6.问,盘问,诘问。
1.(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从
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2.同本义。
3.顺从;依从。
4.》。
5.参与其事。
6.自,由 ——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二
1.(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一加一的和。
3.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一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