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duìrényán

事无不可对人言

拼音 shì duì rén yán

繁体 事無不可對人言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意思

没有什么样事情不可公开。

来源: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来源:-- 语出《宋史·司马光传》

引证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德裕曰:‘事无不可对人言,言无不信于人。’”

《后汉书·杨震传》:“震曰:‘事无不可对人言,言无不信于人。’”

《汉书·王莽传上》:“莽曰:‘事无不可对人言,言无不信于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事无不可对人言,言无不信于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事无不可对人言者,言无不信于人者。”

例句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

事无不可对人言字义分解

折叠 展开

读音(yán), 言部,共7画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3. 议论,谈论。

4. 记载。

5. 问。

6. 告知;告诉。

读音(wú), 一部,共4画

1. “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 没有,跟“有”相对。

5.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 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读音(duì), 寸部,共5画

1.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3. 两者相对;面对。

4. 相当;相配。

5. 核对,比照着检查。

6. 对待,以特定方式待。

读音(kě,kè), 口部,共5画

1.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 许可;同意;准许。

3. 能够;可以。

4. 值得,堪。

5. 相称;适合。

6. 应当,应该。

读音(rén), 人部,共2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3.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 别人,他人。

5. 民,百姓。

6. 指成年人。

读音(shì), 亅部,共8画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3.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4. 职业。

5. 事情。

6. 事业。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事无不可对人言成语组词

折叠 展开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什么意思

事无不可对人言,可与人言无二三

事无不可对人言出处

事无不可对人言指什么生肖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底坦荡天地宽,事无不可对人言

事无不可对人言下一句

事无不可对人言!

事无不可对人言后半句

事无不可对人言打一正确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