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通礼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知书通礼”由“知书”和“通礼”两个部分组成。“知书”意指懂得书本知识,通常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礼”则指通晓礼仪,了解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礼节。整体而言,“知书通礼”形容一个人既有学识,又懂得礼仪,通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成语来源
“知书通礼”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强调教育和礼仪的重要性。古人认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应当懂得礼节和社会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以文德”强调了德行和文化素养的结合,体现了这一思想。
使用场景
“知书通礼”可以在多个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来描述理想的人物形象。
- 日常对话:在谈论一个人的品德或教育背景时,可以用来称赞他。
- 演讲:在对年轻人的教育或培养时,可以提及这一成语,强调全面素养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他是一位知书通礼的青年,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 在现代社会,知书通礼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 父母希望我的孩子能知书通礼,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文质彬彬”:形容文雅而有礼貌,内外兼修。
- “举止得体”:意指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
-
反义成语:
- “无知无礼”:形容既没有知识,也没有礼貌。
- “粗鲁无礼”:指行为粗俗,没有礼仪。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和礼仪被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书通礼”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道德礼仪的推崇。在现代社会,虽然教育普及,但礼仪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因此“知书通礼”这一成语在现代应用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警示和鼓励作用。
情感与联想
“知书通礼”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常常联想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带来的优雅气质和温文尔雅的形象。它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和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素养。
个人应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知书通礼”的人,他们的举止和谈吐总能给我带来启发。我也努力让自己在学*上更进一步,同时注重礼仪和修养,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
创造性使用
我尝试将“知书通礼”融入到一首诗中:
书声琅琅响耳边,
礼仪周到待人前。
知书通礼人杰出,
求索之路步步宽。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cultured and polite”,强调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礼貌。然而,西方文化中对个人自由的强调,可能使得“知书通礼”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知书通礼”不仅是对个人素养的赞美,也是对社会和谐的重要倡导。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礼仪的修养。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们树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形象。
来源: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六回
引证:
《清史稿·儒林传二·万斯大》:“斯大湛深经术,行己以礼,知书通礼,为时所重。”
《明史·文苑传二·李梦阳》:“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妻靡,比之知书通礼。”
《旧唐书·儒学传上·王恭》:“恭性谦退,善与人交,深知书通礼,雅有儒者之风。”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从苏轼游,轼称其博辩俊伟,于文无所不能,知书通礼。”
《晋书·王祥传》:“祥少好学,知书通礼。”
知书通礼成语接龙
知书通礼字义分解
通
1.(形声。从辵(chuò),甬(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同本义。
3.通往。
4.传递;传达。
5.沟通;接通。
6.往来友好。
礼
知
书
1.(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同本义。
3.画。
4.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5.信件,信函。
6.奏章;文书,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