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之词的意思
基本定义:
“一面之词”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单方面的说辞”,用于形容某一方的意见或主张,通常暗示这种意见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争论或讨论中,只听取一方的说法,未能考虑另一方的观点,因此容易导致偏见或误解。
成语来源:
“一面之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孔子所提到的“众议”与“独言”的对比,强调多方面的意见和观点的重要性。虽然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全面理解和公正客观态度的重视。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用于法律、争论、辩论等场合中,强调只听取一方的意见可能导致不公正的结果。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通过“一面之词”来揭示角色的偏见或局限性。在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也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提醒对方多听取不同的意见。
示例句子:
- 在这场辩论中,法官显然只听取了原告的一面之词,没有考虑被告的辩护。
- 他的观点只是一面之词,缺乏必要的证据支持。
- 面对复杂的事情,我们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下结论。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片面之词”:强调观点不全面。
- “一言堂”:指*****,只有一种声音主导。
-
反义成语:
- “言之成理”:指说的话有理有据,经过充分论证。
- “众口铄金”:指众人的意见可以影响事物的真相,强调多方意见的重要性。
文化与社会背景:
“一面之词”在**文化中反映了对公正和全面理解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多样性更加重要,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决策和判断时应多方考量,以避免偏见和误解。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争论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争执。它提醒我在与他人沟通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听取不同的声音,以便达成更全面的理解。
个人应用:
在我与朋友讨论某个社会问题时,我们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起初,我只关注了自己的看法,后来意识到这种“一面之词”的局限性,主动询问了朋友的意见,最终我们达成了更深刻的理解。
创造性使用:
在一场关于历史的演讲中,我可以用“一面之词”来引导听众思考历史**的多样性: “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一面之词无法揭示完整的故事。只有从多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one-sided argument”,也用来形容不全面的论点。这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全面性和客观性的重视。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一面之词”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任何讨论中,全面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提醒我在交流中保持开放的态度,关注多样的观点,在学*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来源:--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
引证:
《宋史·岳飞传》:“岳飞曰:‘吾闻之,君子不以一面之词定人。’”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曰:‘吾闻之,君子不以一面之词定人。’”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吾闻之,君子不以一面之词定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君子不以一面之词定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子产曰:‘吾闻之,君子不以一面之词定人。’”
例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只听~,必须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处理。
一面之词成语接龙
一面之词字义分解
面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词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一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3.序数的第一位。
4.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5.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6.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