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而不俚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质而不俚”的字面意思是“质朴而不粗俗”,指人的言行或事物的风格既简单质朴,又不显得低俗。它强调了一种高尚的气质与朴实的外表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出一种内涵丰富但不张扬的美。
成语来源
“质而不俚”出自《论语·卫灵公》,文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内在的质朴应当胜过外在的华丽,而过于华丽会显得肤浅。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强调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关系,提倡一种质朴而不庸俗的生活态度。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质而不俚”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作品的风格,强调其内涵深厚而不浮夸。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称赞某人的言行举止,或评价某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在演讲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某种品德或风格的推崇。
示例句子
- 他的画风质而不俚,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这位作家的作品尽管语言简练,但质而不俚,深刻而富有哲理。
- 在这次展示中,设计师成功地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展现出质而不俚的独特风格。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朴实无华:强调简单、自然而没有华丽的修饰。
- 质朴无华:与“质而不俚”相似,强调内在的真实和朴素。
-
反义成语:
- 华而不实:强调外表华丽而内在空洞,与“质而不俚”的内外兼修相对立。
- 浮华无物:指表面光鲜,而实际内容贫乏,也与其内涵相悖。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因此,“质而不俚”在文化背景中不仅是对个体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可以用于反映人们对消费文化的反思,倡导一种简约而有内涵的生活方式。
情感与联想
“质而不俚”这一成语给人一种温暖、真实和自然的感觉,能够引发对简单生活、美好品德的向往。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内心丰富、为人谦和的人,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
个人应用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用“质而不俚”来评价一些简单却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如某些民间艺术或手工艺品。它们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却传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质而不俚”:
山中小径青苔滑,
质而不俚步轻踏。
云间鸟鸣声声绕,
清风明月共此佳。
这首诗通过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一种质朴而不庸俗的生活情趣。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imple yet profound”,强调简单与深邃的结合。这种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受到推崇,体现了对内涵与外表的平衡追求。
反思与总结
对“质而不俚”的学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内在的丰富与外在的简单可以并存。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期待,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复杂的思想与情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
来源: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来源:-- 《汉书·司马迁传赞》
例句:《孔雀东南飞》~,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质而不俚成语接龙
质而不俚字义分解
质
1.(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2.同本义。
3.(jié)。问;诘问。
4.双方对质,验证。
5.评断。
6.抵押品;人质。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俚
1.(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2.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少数移入桂西。
4.粗俗。
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