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zhèngliánmíng

清正廉明

拼音qīngzhèngliánmíng

繁体清正廉明

清正廉明的意思

基本定义

“清正廉明”是一个四字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清白正直、廉洁明亮。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处事公正,尤其是在官员或社会领导者的道德品质方面,强调不贪污、不腐败,公正无私。

成语来源

“清正廉明”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其组成的“清”、“正”、“廉”、“明”四个字分别代表着清白、正直、廉洁和明亮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在儒家文化中尤为重要,强调官员应有的道德标准,体现了对正直和清廉的高度推崇。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清正廉明”常用于描写正直的官员形象,如古代小说中的忠臣良将。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称赞某位企业家、政治家或亲友的品德。在演讲中,领导者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来激励团队或强调道德标准。

示例句子

  1. 张局长为人清正廉明,深受群众爱戴。
  2.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他勇于揭露腐败现象。
  3. 在当今社会,清正廉明的价值观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廉洁自律:强调个人的自我约束和清白。
  • 公正无私:强调在处理事务时的公正与无私。

反义成语

  • 贪污腐败:指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不正当的利益获取。
  • 不择手段:形容为了达到目的而不考虑道德和法律。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明被视为官员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对领导者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强调清正廉明的重要性,成为社会风气转变的标志。

情感与联想

“清正廉明”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让人联想到公正、诚信和清白的形象。这种情感不仅影响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在社会交往中促进了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一个志愿者活动,组织者以清正廉明的态度处理事务,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我也常常在工作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力求做到公正和透明。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清正廉明”:

官路崎岖难自明,
清正廉明铸忠贞。
万民仰望心无愧,
一腔赤诚为国荣。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integrit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个人的正直和道德。然而,文化背景中的具体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西方社会,个人成就和道德标准并重,而在**文化中,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更为突出。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清正廉明”的深入学,我体会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道德观念的体现,激励着我们追求更高的品德标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来源:忽的云板响亮,皂役高喝,一位清正廉明的边公,又坐到暖阁内边了。

来源:--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五回

引证

《旧唐书·魏徵传》:“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徵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也。’颋曰:‘老生常谈耳。’徵不谢而去。”

《清史稿·于成龙传》:“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谒选,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初隶版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无所蔽匿,嗣后邻盗屏迹。尝夜张灯公署,潜纳讼者于门,遍听其辞,呼吏研鞫。密疏奸状,即诛之,一县大服。邻邑亡命悉就捕,案随以白。居罗城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

《宋史·包拯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清正廉明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qīng), 氵部,共11画

1.(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2.同本义。与“浊”相对。

3.清洁;洁净;纯洁。

4.清明。

5.清凉。

6.清冷,凄清。

读音(zhèng,zhēng), 止部,共5画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箭靶的中心。

3.引申为目标。

4.

5.征税。

6.出兵,征讨。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3.正直,正派。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6.正当;合适。

读音(míng), 日部,共8画

1.(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2.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3.明白,清楚。

4.圣明,明察,明智。

5.明显,明确。

6.明艳, 鲜明。

读音(lián), 广部,共13画

1.(形声。从广(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厅堂的侧边)。

2.同本义。

3.边。

4.棱角。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有棱角。

5.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

6.正直;刚直;品行方正。

清正廉明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清正廉明是啥意思

清正廉明书法作品

清正廉明的名言名句

清正廉明的历史人物有谁

清正廉明为民请命代表人物

清正廉明的拼音

人民日报金句摘抄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