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言之契的意思
基本定义:
“忘言之契”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忘记语言的契约”。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默契无言的深厚情感或理解。这个成语强调了非语言交流的深刻性,表示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和理解。
成语来源:
“忘言之契”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文中提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忘言之契。”这里提到的“忘言”强调了君子之间的友谊在于心灵的共鸣,而非表面的交谈。这种关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
使用场景:
“忘言之契”常用于描述深厚的友谊、亲密的关系或心灵相通的境界。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述角色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来形容与朋友之间的默契;在演讲时,可以用来强调情感联系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我和她的友谊已经到了忘言之契的境地,彼此之间无需多言,心意相通。
-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都非常默契,形成了一种忘言之契的合作氛围。
- 经过多年的相处,他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语言,达到了忘言之契的境界。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心有灵犀、无言的默契、情同手足。这些成语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理解与默契。
- 反义成语:无话可说、隔阂重重。反义成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默契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传统的友谊和亲情中,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忘言之契”反映了一种对默契和心灵交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沟通方式多样化,但深层的情感连接依然重要。
情感与联想:
“忘言之契”让我联想到那些与我心灵相通的朋友。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我们不需要多言,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理解彼此的感受。这种情感的连接让我感到温暖和力量。
个人应用:
在我生活中,有一位好友,我们在一起多年,虽然说话不多,但彼此却能理解对方的心情。有时我们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这样的关系让我深刻体会到“忘言之契”的意义。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酌影相随,忘言之契心相对。 千言万语无须言,静谧时光共醉归。”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meeting of minds”或者“understanding without words”。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超越语言的理解和默契。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忘言之契”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并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心灵的共鸣和默契同样重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关注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努力建立更深厚的理解与信任。
来源: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来源:-- 《晋书·山涛传》
引证:
《陈书·陆瑜传》:“瑜字干玉,少笃学,美词藻,州举秀才。起家梁宣城王宾客,王迁督郢州,转记室参军。及王即位,拜太子中庶子、太子家令,掌管记,兼散骑常侍,聘魏还,为太子左卫率。瑜性恬静,寡嗜欲,尝为五言诗赠何炯,辞义清典,见者嗟赏。炯答诗曰:‘君东我必西,于焉各忘言。’时人称为‘忘言之契’。”
《梁书·刘遵传》:“遵字孝陵,少清雅,有学行,工属文,中书令王褒,其从祖兄也,深所友爱。起家著作佐郎,太清中,侯景乱,客游会稽,遇疾卒,时年四十六。文集行于世。初,遵为东中郎湘东王谘议参军,王尝游江滨,叹秋望之美。遵曰:‘今日可谓“睠言顾之,潸焉出涕”。’王有愧色。及王为荆州,复为谘议参军,议者咸谓遵之见知,乃以遵为吏部郎,寻迁御史中丞。及王即位,追赠侍中、左卫将军,谥曰贞。有集十一卷。初,遵与刘杳少为忘言之契,杳博学,有佳文,道俗称为‘刘四公子’。”
《南史·刘瓛传》:“瓛字子珪,沛国相人,晋丹阳尹惔六世孙也。祖弘之,给事中。父惠,治书侍御史。瓛初为临贺王国侍郎,兼太学博士,同郡张绪称之曰:‘刘君该览玄象,多识清流,虽嵇、阮之俦,未足多也。’初,瓛与乐安任昉遇竟陵王西邸,从容谓昉曰:‘我登三府,当以卿为记室。’昉亦戏瓛曰:‘我登三事,当以卿为骑兵。’谓瓛善啖,宜乘骑也。其见重如此。及居选部,乃用昉为尚书殿中郎,其后为吏部,用昉为尚书左丞。昉后于座谓瓛曰:‘始梦与君共乘一辇,君得记室,我得骑兵。’瓛曰:‘忘言之契,乃至于此。’”
《晋书·刘惔传》:“惔少清远,有标奇,与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人未之识,惟王导深器之。后稍知名,论者比之袁羊。惔喜,还告其母,其母,聪明妇人也,谓之曰:‘此非汝比,勿受之。’又有方之范汪者。惔复喜,母又不听。及惔知名,妇人谓之曰:‘忘言之契,正在今日。’”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而翟公方规规然勒门以箴客,何所见之晚乎?故晨风零落,则心丧三年;《日昃》雕枯,则悄焉疚怀;忘言之契,则虽不及而相得。”
忘言之契成语接龙
忘言之契字义分解
言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忘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同本义。
3.玩忽,怠忽。
4.逃亡;遗失;灭亡。
契
1.古代在龟甲、兽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称契。
2.刻龟甲的凿子。
3.泛指雕凿用具。
4.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
5.用刀刻。
6.又。
1.楔子。
2.人名。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