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于言色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形于言色”的字面意思是“表现在言语和面色上”。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态度或内心想法通过他的言语和面部表情显露出来,往往用来形容情感的真挚与显露。
成语来源
“形于言色”来源于古代文献,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言语和表情上的自然流露。虽然具体的出处较难追溯,但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这种表达方式常常出现在对人性和情感的探讨中,尤其是儒家文化强调的表里如一、情感真实的理念。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或诗歌中,作者可以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状态。
- 日常对话:用于描述朋友或家人在谈话中的情绪表现。
- 演讲:演讲者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强调自己在表达观点时的情感真诚。
示例句子
- 她的喜悦“形于言色”,每次提到他的名字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 在这次会议上,李经理的失落感“形于言色”,让整个团队都感受到了压力。
- 他虽然口中不说,但愤怒却“形于言色”,眼神中透出明显的不满。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显而易见:指事物或情况非常明显。
- 一目了然:形容事情非常清楚,容易理解。
反义成语:
- 深藏不露:形容内心的情感或才能不轻易显露出来。
- 遮遮掩掩:形容隐瞒或不直截了当地表达情感或观点。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儒家文化中,情感的表达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强调诚实与真实。因此,“形于言色”不仅是对情感的描述,也反映了文化中对真诚交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具有实际意义,尤其在心理学和人际关系中,理解他人的情感表现对于沟通与合作至关重要。
情感与联想
“形于言色”让我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和情感共鸣。它强调了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面部表情和语气往往比言语本身更能传递情感。在表达和理解情感时,这种能力是非常宝贵的。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和朋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尽管我们讨论的是一些复杂的话题,但我能够通过他的表情和语气“形于言色”地理解他的真实情感,这让我感到非常贴心,也帮助我更好地回应他。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那阴雨绵绵的午后,她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雨滴,心事重重。她的话语虽轻,但眼神中的忧伤却深深“形于言色”,像是雨水浸透了她的心情。”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showing one's feelings”或“wearing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这些表达方式同样强调了情感的显露与表达。在不同文化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人们普遍都能通过面部表情和言语理解他人的情感。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形于言色”的学习,我更加意识到情感表达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促进有效的交流。
来源: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人有不称其心者,辄形于言色。
来源:-- 《晋书·何无忌传》
引证:
《荀子·荣辱》:“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邢昺疏:“此章论君子形于言色,无所忧惧之事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默然不应,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近于其身。是故君子形于言色,小人匿于言色。”
例句:《魏书·任城王传》:“每怀郁怏,~,遂纵酒欢娱,不亲政事。”
形于言色成语接龙
形于言色字义分解
言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色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形
1.同本义。
2.形体,实体。
3.容色,容貌。
4.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5.情势,形势。
6.模型。
于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