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愠不形于色的意思
愠:恼怒怨恨。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来源:石侯弟嘉,少沉敏,喜愠不形于色,兼有武略。
来源:-- 《魏书·太武五王传》
例句: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德昭~。
喜愠不形于色成语接龙
喜愠不形于色字义分解
色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3. 又。
4. 颜色。
5.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愠
1. (形声。从心,昷(wēn)声。本义:含怒,生气)。
2. 同本义。
3. 羞,害羞。
形
1. 同本义。
2. 形体,实体。
3. 容色,容貌。
4. 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5. 情势,形势。
6. 模型。
喜
1.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2.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3. 容易。
4. 喜爱;爱好。
5. 妇女怀孕。
6. 喜事。
于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3. 取。
4. 如;好像。
5.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