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笔而就的意思
基本定义
“援笔而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拿起笔来就能写成。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写作时思路畅通、灵感涌现,能够迅速完成作品,通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写作才能或创作效率。
成语来源
“援笔而就”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黄州快哉亭》,其中提到“我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这里,苏轼表达了创作时的自信与从容。成语中的“援笔”强调了主动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姿态,而“而就”则表示完成的过程。
使用场景
“援笔而就”常用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日常交流等多种场合。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作家的创作状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美朋友的写作能力;在演讲中,可以用作鼓励听众积极创作的用语。
示例句子
- 他的才华横溢,每当拿起笔来,便能援笔而就,写出动人的诗篇。
- 在这次比赛中,选手们都表现得很出色,几乎人人都能援笔而就,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 每次有灵感涌现时,我就会迅速坐下来,让自己援笔而就,尽量把想法记录下来。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一挥而就:指写作或绘画时,一气呵成,形容效率高。
- 立竿见影:比喻做事迅速,效果明显。
-
反义成语:
- 拖拖拉拉:形容做事不利索,效率低下。
- 千言万语:形容需要表达的内容复杂而多,难以一气呵成。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和修养。成语“援笔而就”反映了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它依然适用于描述高效率的创作状态,尤其在信息时代,许多创作者追求快速产生内容,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情感与联想
“援笔而就”给人一种畅快、自由的感觉,仿佛创作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它也激励人们追求灵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色彩。
个人应用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有时灵感突然涌现,使我能够迅速完成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这让我体会到“援笔而就”的乐趣,尤其在创作的瞬间,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有我和我的文字。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秋天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我的书桌上,我静坐下来,思绪如潮水般涌来,援笔而就,纸上便流淌出一段段动人的文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to write off the cuff”可以与“援笔而就”相比较,都是指在没有太多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写作或表达思想。然而,中文成语更强调的是灵感的突然涌现和高效的创作,而英语表达则更多地侧重于随意和即兴。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援笔而就”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写作能力的赞美,更是对创作灵感和效率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过程中,它提醒我保持开放的心态,抓住灵感,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表达自己的想法。
来源: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桡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来源:-- 《新唐书·韦思谦传》
引证: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幼慧,即能诗,援笔立就,名噪一时。”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从苏轼游,轼知杭州,廌举于朝,试六论,下笔立成。”
《旧唐书·李百药传》:“百药幼多疾病,祖母以公干字之,七岁能属文,父友齐中书舍人陆乂、马元熙尝造其家,出后周赵王招集文林馆诗令其赋,援笔立就。”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每援笔立成,词皆有新意。”
例句: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图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的。
援笔而就成语接龙
援笔而就字义分解
而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1.
2.才能。
3.能够。
笔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援
1.(形声。从手,爰(yuán)声。本义:拉,引)。
2.同本义。
3.攀援。
4.擢拔,引进推荐。
5.引用。
6.拯救,相救。
就
1.(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2.同本义。
3.靠近;走近;趋向。
4.归于。
5.完成;成功。
6.迁就;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