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牙还牙
以牙还牙的意思
基本定义:
“以牙还牙”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牙齿来还牙,意指以同样的方式报复对方。其基本含义是指用相同的方式来回击或报复他人,特别是指对待伤害自己的行为时,采取相同的手段进行回应。
成语来源:
“以牙还牙”源于古代的法律和伦理观念,尤其在《圣经·旧约》中有类似的表述。它的根本思想是“报复”的原则,强调对过错的平等回应。在**古代,类似的观念也体现在《礼记》中,强调公正和对等的报复措施。
使用场景: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中都有使用,如: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常用以表现人物间的冲突与对抗。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争论时,可能会提到“以牙还牙”来表达报复的想法。
- 演讲:在讨论公平与正义时,可能会引用此成语来强调平等对待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 他对我的侮辱让我感到愤怒,所以我决定以牙还牙,让他知道后果。
- 在这场竞争中,双方都采取了以牙还牙的策略,结果导致了更大的冲突。
- 虽然我很想以牙还牙,但我意识到这样做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以怨报怨”:同样的报复方式。
- “针锋相对”:形容双方的对抗激烈。
- 反义成语:
- “以德报怨”:用善良的方式对待仇恨,对立的思想。
- “宽容大度”:强调宽容和不报复的态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华文化中,以牙还牙的观念常常与“报应”相联系,强调因果关系。然而,现代社会更加提倡宽容和和解,这使得该成语在某种程度上显得过于激烈和对立。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报复心态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现代伦理讨论中,宽容和理解的价值逐渐上升。
情感与联想:
“以牙还牙”引发的情感一般是较为激烈的,常常与愤怒、报复和冲突相关联。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不公时的愤慨和不甘,但同时也让我反思这样的反应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是否会使事情更加复杂。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之间因为误会而发生争执的情况,大家都想以牙还牙,最终导致了关系的恶化。后来我们意识到,沟通和理解比报复更为重要,最终选择了和解。
创造性使用: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以牙还牙”的概念:
风中怒吼以牙还牙,
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
但愿明月照归路,
宽容之光照人间。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an eye for an eye”,同样强调报复的对等性。这种报复观念在多种文化中存在,但现代社会普遍倾向于提倡和解与宽容,而非单纯的报复。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以牙还牙”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和情感非常重要。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让我们在面对冲突时,考虑更为和平的解决方式。该成语在我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反应和行为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思考的结果。
来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来源:-- 《旧约全书·申命记》
引证:
《宋史·岳飞传》:“飞曰:‘金人所以欺我者,以其强也。我所以报之者,以其弱也。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非我之志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曰:‘吾与曹公,势不两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后汉书·袁绍传》:“绍谓谭曰:‘汝与刘备结盟,欲以牙还牙乎?’”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例句:‘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是直道。
以牙还牙成语接龙
以牙还牙字义分解
还
1.——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
2.表示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
3.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相当。
4.跟“虽然、尽管”等连用,表示行为状况不因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如:虽然已经宣布散会,人们还在继续争论(表示行为重复,有“重新、再”的意思。如:京剧团明天还演一场)。
5.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
6.表示抑的语气,把事情往小里、低里、轻里说。
1.(形声。从辵(chuó,表示与行走有关),瞏(huán)声。本义:返回)。
2.同本义。
3.回头;回顾。
4.环绕。
5.恢复;还原。
6.来,到来。
牙
1.(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2.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3.形状像齿的东西。
4.特指象牙。
5.萌芽。
6.孩童。
以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