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变应万变的意思
用既定的原则,应付千变化万的事态发展。
来源:我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结出的经验是‘以不变应万变’。
来源:--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
引证:
《韩非子·难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庄子·养生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例句:但三人打定了~的主意,不管她使甚么怪招奇术,总是只守不攻,逐步进迫。
以不变应万变成语接龙
以不变应万变字义分解
应
1. 应当,应该。
2. 答应,允许。
3. 所有;全部。
4. 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1. 应和,响应。
2. 受;接受。
3. 符合;适应;顺应。
4. 应付;对付。
5. 感应;应验。
6. 对敌方回击、迎击。
变
1.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3. 变通。
4. 发动事变。
5.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6.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以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 使,令。
4. 凭借;仗恃。
5. 认为,以为。
6. 做,从事。
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 古疑问词。
5. 用来调整音节。
6. 大。
万
1. (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 虫名。蝎。
3. 古州名。
4. 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5. 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6. 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