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时病俗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悯时病俗”由“悯”、“时”、“病”、“俗”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对当时社会的病态风俗感到忧虑和怜悯。基本含义指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现象感到痛心、惋惜,表达了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成语来源
“悯时病俗”出自《南史·王僧达传》。王僧达是南朝时期的一位文人,因其关心社会时事、忧虑民众疾苦而被后人铭记。他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腐化、民生困苦,成语由此而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忧虑与责任感。
使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场景中:
- 文学作品:用于描绘文人对社会现象的评论,表达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 日常对话: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常用来表达对不良风俗的反感。
- 演讲:在演讲中引用,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强调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示例句子
- 在面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良风俗时,我们应该悯时病俗,努力去改变。
- 许多文人都以悯时病俗的态度创作,试图唤醒民众的意识。
-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悯时病俗的主题,令人深思。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
- 忧国忧民:指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强调爱国情怀。
- 悲天悯人:对天地间的苦难和人间的疾苦感到悲伤和怜悯。
反义成语:
- 乐天知命:对生活持乐观态度,接受现状,不去关注社会问题。
- 无动于衷:对他人的苦难或社会问题漠不关心。
文化与社会背景
“悯时病俗”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文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与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人仍然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推动社会进步,体现出这一成语的现实意义。
情感与联想
“悯时病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作为一名现代人,应该积极参与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进步。它也让我想到许多历史人物,他们在困境中坚持理想,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在志愿活动中遇到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困、教育不平等等。在这些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悯时病俗”的意义,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关注和改变这些问题。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我尝试将这一成语的精神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创造性使用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位年轻的学者,他在古老的书院中发现了一本关于前人“悯时病俗”的诗集。受此启发,他开始在当代社会中传播这一理念,组织活动,唤醒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努力改善社会风气。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social conscience”可以与“悯时病俗”相媲美,指的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意识。不同文化中,关注社会问题的文人或活动家们,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核心思想相似,均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悯时病俗”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现代社会的警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关注和改善我们所在的社会。
来源: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来源:-- 宋·曾巩《答李讼书》
引证:
《宋史·司马光传》:“光居洛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二年》:“轼知杭州,悯时病俗,思有以救之。”
《东坡全集·上神宗皇帝书》:“臣窃观当今天下,悯时病俗之士,皆在位而不在野。”
《宋史·苏轼传》:“轼五年知杭州,悯时病俗,思有以救之。”
例句:如仆辈虽念此痛痒相关,不能无~之意。
悯时病俗成语接龙
悯时病俗字义分解
病
1.(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2.同本义。
3.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
4.缺点,毛病,瑕疵。
5.疾苦,痛苦。
6.困难,不利。
时
1.(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同本义。
3.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4.时间;时候。
5.时尚,时俗。
6.时运;命运。
悯
1.(形声。从心,闵(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2.忧愁;烦闷。
俗
1.(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2.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3.佛教称尘世间为俗,与出家相对。
4.一般人;百姓。
5.平凡;普通;一般。
6.庸俗,不雅,缺乏修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