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地有声的意思
基本定义
“掷地有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扔在地上有声音”。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说话或做事有力、分量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常指言辞或行动非常有说服力、有影响力。
成语来源
“掷地有声”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句是“君子于此,不得不奋,掷地有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面对重要事情时,往往会奋发有为,其言辞或行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发出响亮的声音。成语从此流传下来,成为形容言辞与行动有力的常用表达。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中,描述人物的言语或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深刻影响。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人讲话有力时,可以用来赞美。
- 演讲:在公共演讲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观点或论据非常有说服力。
示例句子
- 他的演讲掷地有声,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 这篇文章的论点掷地有声,让人深思熟虑。
- 她在会议上的发言掷地有声,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力,常用于形容言辞。
- “一针见血”:比喻说话或做事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反义成语:
- “空洞无物”:形容言辞没有内容,缺乏实质。
- “言之无物”:指说话没有实质内容,空泛无力。
文化与社会背景
“掷地有声”在**文化中,强调了语言的力量与影响。它常常被用于赞美那些能言善辩、直言不讳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和公共演讲中,能够“掷地有声”地表达观点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沟通能力。
情感与联想
提到“掷地有声”,我会联想到那些能够在关键时刻说出真相的人。他们的言辞如同重锤,击打在听众的心灵深处,激发思考和行动。这种力量感让我感到振奋,也提醒我在沟通时要更加注重语言的力度和影响。
个人应用
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我曾引用“掷地有声”来形容某位同事的发言。他在讨论项目时,清晰有力的表达让大家都深受启发,最终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这让我意识到在团队中,有效的沟通是多么重要。
创造性使用
在春天的晨光中,她的声音如同春风,掷地有声,唤醒了沉睡的梦想。每一个字句都像春雨滋润大地,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onant”或“powerful”,它们都能传达出有力和影响深远的感觉。不过,文化背景不同,汉语中“掷地有声”更强调言辞的分量感,而英语则可能更注重语气和修辞技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掷地有声”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语言的力量及其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努力追求言辞的力度与深度,将更有助于我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引证:
《明史·文苑传四·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主盟文坛,独渭与之抗行。世贞顾大善,谓:‘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渭闻之,笑曰:‘王先生乃尔许我耶?吾掷地有声,非若辈所能知也。’”
《宋史·文苑传六·贺铸》:“方回,字方回,卫州人。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议者以为切直。博学业文,而乐府之词,高绝一世。仕宦亦羁旅,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误,方回掷地有声。”
《旧唐书·音乐志》:“乐章既阕,掷地有声。”
《南史·任昉传》:“昉尤长载笔,颇慕傅亮,才思无穷。时人云:‘任笔沈诗。’昉闻,甚以为病。晚节转好著诗,欲以倾沈,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自尔都下士子慕之,转为穿凿,于是有才尽之谈矣。昉深怀愤忿,乃与杨遵彦书曰:‘近世有恒言,云作诗无益,故不穷。我今掷地,要作金石声。’”
例句:斩钉截铁,字字雪亮,此等灯迷,可谓~了。
掷地有声成语接龙
掷地有声字义分解
有
1.(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同本义。
3.存在。
4.取得,获得,占有。
5.相当于“或”。或许。
6.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1.
掷
1.(形声。从手,郑声。本义:扔,抛)。
2.同本义。
3.投射。
4.腾跃,将自身抛入空中。
声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地
1.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1.(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同本义,与“天”相对。
3.地面;陆地。
4.土地;田地。
5.领土,属地;地区 。
6.地方;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