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旷之耳的意思
基本定义
成语“瞽旷之耳”字面意思是“盲人和失聪者的耳朵”。这里“瞽”指的是失明的人,“旷”指的是失聪的人。整体含义比喻对事物的无知或无法理解,形容人们在某个领域或事情上缺乏感知能力。
成语来源
“瞽旷之耳”源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在《庄子》等经典中有所提及。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对感知能力的思考,强调了眼见和耳闻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和理解的渴望。
使用场景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 文学作品:可用于描写角色的无知或对某种事情的误解。
- 日常对话:在朋友之间讨论某个话题时,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个领域无知的人。
- 演讲:在演讲中引入该成语来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或者批评某些人对现实的漠视。
示例句子
- 他对这个行业的现状一无所知,真是个“瞽旷之耳”。
- 在这次会议上,某些领导的发言让人感到他们是“瞽旷之耳”,完全不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 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解决方案只能是“瞽旷之耳”。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如“耳目一新”,指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敏感;“目不识丁”,形容没有文化或知识。
- 反义成语:如“耳聪目明”,形容人聪明、能很好地理解和感知事物;“见多识广”,指见识丰富,知识广博。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感知能力被视为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瞽旷之耳”反映了对知识与理解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具备判断力和理解能力,以避免成为“瞽旷之耳”。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知识的缺乏和对世界的无知,常常伴随着无奈和悲哀。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学*,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以免在复杂的社会中迷失方向。
个人应用
在我的学*经历中,曾经有一次因为缺乏对某个学科的了解,导致在讨论时显得“瞽旷之耳”。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提前做功课,以确保自己在讨论时能够有理有据。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那个小村庄,村民们不愿意相信外面的世界,依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当有人提起外面的科技,大家总是用‘瞽旷之耳’来形容那些谈论者,仿佛他们讲述的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以用“blind and deaf”或“ignoran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可能缺少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中对无知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强调了知识和理解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瞽旷之耳”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力量和感知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探索新的知识,以免在认知的道路上变得“瞽旷”。
来源: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也。
来源:-- 《庄子·胠箧》
引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瞽旷之耳,可以听天地之音。”
《吕氏春秋·贵直论》:“瞽旷之耳,可以听风。”
《列子·汤问》:“瞽旷之耳,可以听千里。”
《淮南子·说山训》:“瞽旷之耳,可以听无声。”
《庄子·外物》:“瞽旷之耳,可以听雷霆。”
瞽旷之耳成语接龙
瞽旷之耳字义分解
耳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3.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4.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5.退后,居次。
6.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瞽
1.(形声。从目,鼓声。本义:瞎眼)。
2.同本义(虽瞎但有眼珠)。
3.没有识别力。
4.古代乐师。古代以目盲者为乐官,故为乐官的代称。
5.乐器。圆柱形中空,两面蒙皮,击之发声。
旷
1.(会义兼形声。从日,广声。本义:光明;明朗)。
2.同本义。
3.心境开阔,开朗。
4.空旷;开阔。
5.久。
6.遥远。
之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