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的意思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来源: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例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越发~,外国乘势诱胁,那瓜分政策,更是行所无事。”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成语接龙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字义分解
鹬
1. (形声。从鸟,矞(yù)声。本义:水鸟鹬)。
2. 同本义。
3. 鹬科多数种类鸟的通称 。若干狩猎禽(沙锥属Capella)之一,与丘鹬近似,但较小,有十分细长的嘴,用它插入泥中搜寻蠕虫和其他食物,上体通常杂黑褐色;皮黄色和栗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
蚌
1. (形声。从虫,丰声。本义:一种软体动物。有的能产珍珠)。
2. 同本义。
3. 美珠。
1. 蚌埠的简称。
获
1. (形声。从犬,蒦(huó)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2. 同本义。
3. 俘获。
4. 得到;取得。
5. 打猎得到的禽兽。
6. 中国古代奴婢的贱称。
相
1. 交互;互相。
2. 共同。
3. 递相;先后。
4.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5. 表自称。
6. 表对称。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3. 看相。
4. 辅佐,扶助。
5. 教导。
6. 治,治理。
渔
1. (会意。从水,从鱼。小篆从二鱼。本义:捕鱼)。
2. 同本义。
3. 掠夺。
4. 猎取,寻觅。
5. 捕鱼的人。
利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3. 又。
4. 又泛指锐利。
5. 快;敏捷。
6. 吉利;顺利。
人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3.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4. 别人,他人。
5. 民,百姓。
6. 指成年人。
争
1. (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 同本义。
3. 辩论;争论。
4. 争胜,争着。
5. 争斗。
6. 竞争;较量。
1.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